点
DIANCUI
翠
《甄嬛传》已经开播快十年了,该剧是近年来国内少有制作精良的古装剧,在服化道上也是可圈可点。从呼风唤雨的大人物,到默默无闻的小配角,服饰无不细致而且考究,契合人物身份,能够侧面反映人物性格。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剧中华妃娘娘头上佩戴的点翠,其实是真品,这是剧组从一个收藏家那里借来的,价值多万。
随着这几年《国家宝藏》热播,点翠工艺也走入了大众视野中。节目中的华美凤冠,“回顾生碧色,动摇扬缥青”,在镜头里绮丽夺目,光晕流转。
后唐代诗人牛峤在诗句中咏点翠之美:“绿云高髻,点翠匀红时世,月如眉。浅笑含双靥,低声唱小词。”
点翠工艺
点翠是中国传统的金属工艺和羽毛工艺的完美结合,先用金或镏金的金属做成不同图案的底座,再把翠鸟背部亮丽的蓝色的羽毛仔细地镶嵌在座上,以制成各种首饰器物。
翠鸟背尾和双翼都长着亮蓝色且泛莹光的羽毛。在不同的光线下,可呈现出皎月、湖色、深藏蓝等不同色泽,光彩夺目,富于变化。
点翠工艺制作出的首饰,光泽感好,色彩艳丽,而且永不褪色。其高超的技艺水平和不朽的艺术价值,充分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卓越才能和和艺术创造力。
点翠工艺的原料及制作流程
翠,即翠羽,翠鸟之羽。点翠的羽毛以翠蓝色和雪青色的翠鸟羽毛为上品。由于翠鸟的羽毛光泽感好,色彩艳丽,再配上金边,做成的首饰佩带起来可以产生更加富丽堂皇的装饰效果。
制作点翠时,先将金、银片按花形制作成一个底托,再用金丝沿着图案花形的边缘焊个槽,在中间部分涂上适量的胶水,将翠鸟的羽毛巧妙地粘贴在金银制成的金属底托上,形成吉祥精美的图案。
这些图案上一般还会镶嵌珍珠、翡翠、红珊瑚、玛瑙等宝玉石,越发显得典雅而高贵。在染色技术没有出现之前,点翠一直是贵族们们首饰盒里的心头好。
又有一说法是翠鸟必须活取,一只翠鸟只取28根羽毛,否则羽毛便丧失那层魅影般的光泽。但其实,取用翠羽要从活体上取实在是以讹传讹。明代皇室会从东南亚进口死去的翠鸟,用他们的羽毛来装饰首饰。清代宫廷也是通过朝贡翠鸟皮来获取翠羽。
点翠工艺历史
以翠羽用于装饰历史相当悠久,或许追溯到战国时期。
我们都听说过楚人“买椟还珠”的故事,《韩非子·外储说左上》中曾描述“买椟还珠”故事,其所描述的“木兰之柜,薰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羽翠”中“辑以羽翠”的盒子就应该是指用翠鸟羽毛做装饰。
而根据考证,点翠饰品在汉朝已经出现,自此之后,历代皇室在凤冠上时常运用点翠。
在宋朝时,宋太祖的长公主更是点翠饰品的疯狂粉丝“袍袖皆饰翠羽”。然而此举却因过于奢侈,被宋太祖责斥其“戒勿复用。”(《二十四史·宋史》)
点翠
凤冠
明清时期,点翠又重新风靡起来。在《雍正十二美人图》中,就可以看到很多清宫女眷穿戴着点翠饰品。羽毛点翠工艺这项传统的金银首饰制作工艺在我国流传久远,其工艺水平不断提高,发展到乾隆时代已达顶峰。
两千年来,中国一直在用翠鸟的蓝色羽毛作为镶嵌的精致艺术品和装饰,从发夹,头饰,和扇子到屏风。自古的帝王服装王后的凤冠,就采用翠鸟鸟羽作为装饰,经历漫长岁月仍是鲜艳闪亮。
点翠饰品
西方艺术收藏家都集中在中国艺术的其他领域,包括瓷器、漆器、雕刻、景泰蓝、丝绸、绘画,点翠艺术对境外的人来说是陌生的。
点翠工艺的改进发展
清末民初,点翠工艺被烧蓝工艺普遍取代。如今,翠鸟早已被列为国家级保护动物,点翠工艺也以另一种面貌流传至今。现代通常使用染色鹅毛或者蓝色缎面丝来代替翠羽进行点翠饰品的生产。
烧蓝工艺
这种仿制方法比原先的方法更加廉价环保,手艺精湛的工匠们也能使用这种方法展现出不输昔日点翠首饰的色泽与光彩。对于翠鸟已经作为保护动物的今天而言更为适宜。
点翠工艺的复兴,该何去何从?
近年来国家号召大国工匠,复兴手工艺,点翠逐渐回到大众视野。
由于翠鸟来源减少,加上工艺复制,再则现代工业对传统手艺的冲击,还有就是当今社会审美和古代有差别,导致手艺人转型,会此工艺的人已经很少。
随着点翠工艺的复兴,与国家将翠鸟列为保护动物的条例出台,非遗传承与野生动物保护的矛盾逐渐凸显。
在非遗传承与保护动物的冲突中,有两种不同的声音,一种是宁愿牺牲生态发展经济,同时美其名曰传承传统文化;另一种声音则是在非遗传承的同时应该保护动物,文化的传承不应以一个物种的灭绝为代价。
全国人大代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渤海靺鞨绣第四代传承人孙艳玲表示:“非遗手工艺项目不是建立在对野生动物的捕猎伤害上,而应该是在寻找材料过程中使这项手工艺变得更加完美。”
其实,发展至如今,点翠工艺已有了多种可以替代的原材料:鹅毛、孔雀蓝羽、蓝丝带、蓝色染料等。
用这些原材料制作出来的作品,其色彩和质感并不亚于使用翠鸟羽毛制作所呈现的效果。
缎带点翠
点翠传承,传承的是手艺而不是羽毛,点翠工艺的精髓不应该在“翠”,而应该在“点”上。
对点翠工艺的原材料进行革新,而非苛求于原料需要,不破坏生态环境,才是对传统工艺的最好传承。
如何让非遗项目传承和野生动物保护在时代变迁中和谐共存,实现双赢,需要非遗传承人和全社会共同来思考。
参考资料:
《浅谈点翠工艺及其继承与发展》
《传统工艺点翠:残忍的华美》
《点翠技艺登上热搜,美丽的背后是残忍!》
《延禧攻略中美人再多,也比不上它抢镜!》
《点翠工艺与动物保护如何平衡?专家:重点在“点”而非“翠”》
图片来源于网络
文字
*铭榕
编辑
*铭榕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