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出生于历史悠悠的
千年水乡古镇
——浙江嘉兴西塘古镇
她在大学里学的是历史专业
来到第二故乡临安后
第一份工作是
中学校园里的历史老师
在三尺讲台耕耘十余年后
调入临安*史部门
从事临安地方*史的
挖掘、整理、弘扬
和宣教工作又达十多年
可谓一生与历史为伴
十多年来
作为一个资深的*史研究者
她主持编撰
《大地春潮——改革开放以来临安*史专题集》
等十多部书籍
弘扬红色精神
推崇文化育人
工作之余
她喜爱写作、摄影、舞蹈等
丰富的业余生活
撰写的《爹爹的背景》
《小镇女神》《回乡》
等作品先后在
《嘉兴日报》《浮玉》《吴越》
和《今日临安》发表
她还热心社会公益事业
被区妇联和区人民法院聘请为
第一批“维权志愿者”
和“特邀调解员”
她就是本期节目嘉宾
朱纫频老师
书香临安
书香临安·主持人:小维
嘉宾:朱纫频
编导:老王
本期播出时间:周三晚上18:30—19:00
一起来听听朱纫频老师与临安地方*史、与文学的故事。
↓↓↓
朱纫频·人生故事浙江嘉善西塘镇人。曾在临安中学任教,年调入区委*史研究室。
十余年的教育生涯,收获的不仅仅是桃李芬芳的喜悦,还有教师这一职业在她身上深深烙下的勤勉、执着、认真的印记,以及在她的血液里流淌着对历史的敬重和热爱。濡染了西塘古镇文化风情的她,以聪颖的资质、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扎实的业务功底,研究临安*史,收获颇丰。
作为一名新临安人,当她翻开临安那段峥嵘岁月,内心就掀起波浪,深深地被临安的光荣历史所感动。被先烈们的奋斗献身精神所震撼,被南下干部那种忘我牺牲、无私奉献所感动,被脚下这片红色土地所鼓舞。下决心要把临安的*史了解个透彻,要把湮没在岁月中历史遗迹挖掘出来。有崇敬,就有责任;有责任,就有力量;有力量,就踏出了一条追梦之路。因为执着追着梦想,工作的姿态就显得特别的美丽。
十几年间,她主持编撰《临安市抗战时期人口伤亡和财产损失》《大地春潮——改革开放以来临安*史专题集》(五卷)《南下临安》《新四*转战天目山》等十多部书籍。作为一个资深的*史研究者,“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弘扬红色精神、推崇文化育人,是她工作中的一条重要线索。她利用多种多样的形式开展*史宣传教育活动、开设地方*史课程进机关、学校、农村、社区,受到广泛好评。坚持撰写资*文章并在省、杭州市级刊物发表。工作中,她勤奋刻苦,无私奉献,积极争做行业系统的领跑者。十几年来,通过努力把临安地方*史做成全省学习的标杆。追梦的道路上,一路耕耘一路汗水,一路汗水一路收获。
年起,担任《临安史志》期刊责任编辑。
甘于清苦,乐在其中,在淡泊中坚持,把外人看来寂寞枯燥的工作,当作一首诗、一片风景、一段乐曲,享受并体验着。
作品欣赏爹爹的背影
朱纫频
爹爹离开这个世界已有26个年头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当年少的我背起书包赴县城、后赴杭州求学,爹爹每次都会帮我提起行李,一路默默地送我去车站。他虽没有像妈妈那样的千叮咛万嘱咐,但深沉的内心是有着极其细腻的情感。一路的陪伴,目送载着我的车子变小,直到消失在路的尽头,爹爹才会转身离去。而我每次也会从车窗里回头望着爹爹的身影,由大变小……木讷的我从不曾向爹爹表露过我内心是如何的不忍,从未对爹爹表达过我有如此深地爱着他。爹爹目送我的身影一直深深烙在我的心底。最最使我无法忘怀的是与爹爹生生别离的那一幕,每次想起,总是悲从中来。
那是年国庆,家里热闹极了,按照西塘的风俗习惯,亲戚要给怀胎十月的孕妇送礼,一般都是送些核桃肉、红糖、毛线、给小孩子做衣服用的棉布等。当时我的预产期是十月底,因此,亲戚们趁着国庆节来家里道贺。爹爹烧得一手好菜,一直笑眯眯忙着招待客人,累着并快乐着。当时妈妈还没退休,考虑到产后家里无人照顾我,经过商量,让我跟着老公去临安生产。第二天,我带着我的全部家当——一只皮箱离开西塘镇。皮箱里装满了我的衣物和即将出世的孩子用品。瘦弱的老公无法将皮箱从西塘镇里仁街提到镇南的汽车站。当时西塘镇还没有开发旅游,没有其他的交通工具能驮运行李,只有靠手提肩扛。就这样,爹爹替我扛着行李,送我到汽车站。当我坐上汽车驶离西塘镇时的回头一望,看见我的爹爹一路小跑地追着汽车,嘴里不停地说着话,像是有话交待我。我只有向爹爹挥挥手。汽车一直向前开着,直到爹爹的身影慢慢变小、变模糊。爹爹虽不善言辞,但我知道当爹爹看着我离去时的那一刻是怎样的不舍。
当年十月底,我在临安产下女儿。当爹爹拿到“母女平安”电报后,急急赶到妈妈上班的店里,脸上掩饰不住的喜悦。孩子满月那天,弟弟来临安看望我,顺便告知我一个消息:爹爹一直在发低烧。消息如乌云笼罩在我的心头,一直挥之不去。平时身体一直很好的爹爹怎么会生病了呢?靠着和妈妈的书信来往,知道爹爹的病一直没有好起来。妈妈告诉我,爹爹在医院始终不见好转,医院了等等。我想回家看爹爹,无奈幼小的女儿、长途的旅程,让我无法去成。孩子两个多月了,家里的来信依然没有报来喜讯。我实在坐不住了,得知爹医院回到了家里,我坚持要回家看看。老公和我带着幼小的孩子,一早从临安出发,辗转几趟车,终于在傍晚时分到达西塘。第一次,出车站没有爹爹的等候。回到家里,爹爹看着我的孩子,尽管心里很高兴,但他怕自己的病传染给孩子,很知趣地避到隔壁的房间。我无所顾忌地把孩子抱到爹爹的跟前,让他好好看看。他却又悄悄起身坐到另一个房间里。第二天一早,因为妈妈又要医院看病,劝我还是回临安去,于是我们便在清晨一同前往汽车站。当时西塘汽车站很小,一共只有两个检票口:一个是发往本地的,另一个是长途客车。妈妈带着爹爹在西边往嘉兴的检票口候车,我和老公带着孩子往杭州的检票口排着队。我一直看着我的爹爹,爹爹已然没有了往日的神情。由于急性肝炎导致肝腹水,爹爹的腹部微鼓着,脸色发黑。前往嘉兴的班车开始检票了,这时爹爹却连一个低矮的水泥墩子也跨不过去。我顾不得什么忌讳,把孩子往老公手里一放,几步跨过去走到爹爹的身边,拉着爹爹的手,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扶着他跨过水泥墩,然后叮咛他们一路当心。爹爹早已哽咽着说不出话,只是挥手让我回去排队。我站在检票口,目送着爹爹和妈妈坐上汽车驶离西塘。曾几何时,爹爹还肩扛皮箱送我远行,如今却已是判若两人。想起此情此景,我依然能感受到手心里有着爹爹手掌的温度。坐在前往杭州的汽车上,一路祈盼爹爹能早日康复。未曾想,与爹爹车站的一扶一别,就此成了永别,从此阴阳两隔。我甚至来不及向爹爹道一声珍重,来不及向爹爹说一声我爱你,就这样匆匆地别离,一别成永恒……
历史总是有惊人相似的一幕。当年爷爷送年轻的爹爹去安吉矿山工作,一直送到村西的渡口。听爹爹说当他走出很远的路,回头望见爷爷依旧站在渡口向爹爹挥手。两年后等爹爹接到爷爷病亡的电报赶回家时,爷爷早已下葬。这种生生的别离成为爹爹心里永远的痛。每次爹爹和我们讲起爷爷的故事,爹爹的眼角总是湿湿的。也因此每当我离家时,爹爹就会流露出那种无法割舍的心情。当时年少无知的我们,无法体会爹爹的那种刻骨的疼痛。如今,这一幕在我的身上再次重演,令我无法释怀。从小到大,爹爹一直爱护着我,保护着我,什么重活累活都抢着帮我们干,而任性的我有时还在爹爹面前耍小性子。幼小时的生活情景像电影一样,一幕幕在我的眼前浮现,多希望时光能倒流,让我再回到从前能在爹爹的膝下承欢啊,能再扑在爹爹的怀里撒一回娇啊,能让我在回家时再有机会呼唤一声:爹爹!多希望等我下次回家,爹爹依然会在车站等候心爱的女儿回家,微笑着默默的帮我提起行李……
后来与妈妈的书信往来中,知道爹爹医院。她和弟弟还有叔叔每周都会去看他。而我远在昌化的山区,就像断翅的鸟儿,实在飞越不过这重重的关山,只是心底一直内疚着、自责着。快过年了,嘉善三中的领导希望我能在休完产假后回去继续上班。听妈妈说,爹爹听到我将回去上班的消息时,兴奋得一直念着我的小名。爹爹,我知道你的心里一直牵挂着你最心爱的女儿的。马上就要过元宵节了,爹爹执意要回家,想在家里等着我回家后,一起过一个团圆节日。可是我却一而再地拖延着回家的行程。正月十三的深夜,寒风呼啸,昌化小山村村办企业负责人敲响了家门,说接到我家里一个父病危!我当即起身整理衣物,一夜未眠坐等天明。天蒙蒙亮的时候,婆婆陪着我带着孩子、背着包裹,乘坐6点的汽车先到临安,候在临安汽车站的老公早已帮我们买好8点多的车票前往杭州的汽车,到了杭州已是中午。顾不上吃中饭,12点半我们坐上开往西塘的车,到西塘已是下午3点多了。一路上,我始终坚信健壮的、慈爱的爹爹一定会平安无事!甚至天真地幻想着等我一下车,我的爹爹依旧笑眯眯地在车站出口处,等着我的归来呢。
出口处没有一个亲人在等我。我依然在天真地幻想着种种可能,唯独想不到那最可怕的结局。我和婆婆走到塘东街妈妈上班的店里,傻傻地问店里的大伯:我妈妈在不在店里?有没有上班?大伯告诉我说:你父亲已去世了,你妈怎么会在店里!如当头一棒,突闻噩耗,只觉得天旋地转,我一下子瘫倒下去,婆婆一手抱着女儿,一手扶住我。我顾不得街头两旁来往的人流,放声大哭,一路哭着走到家。看着慈祥的爹爹依旧微笑着躺在那里,却再也听不见女儿的声声呼唤了。悲痛欲绝的我在父亲遗体前长跪不起。妈妈哭诉着告诉我:爹爹是年2月17日(农历正月十四)上午8时左右撒手人寰的,临终前爹爹一直在唤着我的小名,急盼着他心爱的女儿能回家相见,直到断气,也未能如愿,以致于口眼不闭。爹爹一直想着等我回去一起过一个元宵团圆节,却终未能如愿。
爹爹离开我们26个年头了,26年来,常常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我会情不自禁想起我的爹爹,想起爹爹为我送行时的背影,这种思念深入骨髓,使我的心口觉得很疼很疼。我常常为没能见我亲爱的爹爹最后一面而深深地遗憾,为没能送我亲爱的爹爹最后一程而深深地愧疚!这种遗憾和愧疚一直伴随我,让我的心时时感到阵阵疼痛。每年清明,伫立在爹爹坟前,抚摸着墓碑上爹爹冰冷的名字,望着爹爹年轻英俊的笑脸,我总是饱含热泪,细细回味父亲生前的点点滴滴……如今在临安工作的我,每次去西塘,恍惚中爹爹依旧站在车站目送着我来来往往,好像爹爹一直不曾离开过我。我轻轻地唤一声:“爹爹”,爹爹的音容笑貌便在我心头浮现,仿佛重回曾经美好时光。
从你离去的那一天起
思念就一直在撩拨着我的心弦
不停地寻找你那慈悲可爱的笑脸
从星空里,从无际的天边
我好想好想长久地留在梦乡
做你的孩子和你天天见面
永远不再分隔时空相连
依偎着你,听你讲从前的从前
……
老爸你还好吗
你听到了吗?你看见了吗?
——于懋《老爸,你还好吗》
爹爹,我们永远怀念你!
故乡行
朱纫频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
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别离后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
每次读席慕蓉《故乡的歌》,总能引起我心底对故乡深深的怀恋。多少次打开地图,我搜索你的位置,一个小小的黑点,尔后逐渐放大、再放大,跳出一串串熟悉的地名。我恍惚回到那一望无际的原野,思绪在地图上狂奔。啊,我的故乡,生我养我的地方!自从那年离开,多少次在梦里把你遥望;多少次,我站在西塘古镇的石板巷子里,想再回一次故里,一睹你的容颜,可听说古道已易、水路阻隔,便会生出各种各样的理由,让自己却步,一拖再拖。
我的故乡西塘地甸大队下云村,在西塘古镇东三里,走路不过才二三十分钟,水路也很发达。下云村北有祥符荡、南有祥宁荡,一条下云江把村子划为南北两部分,我从小就出生在江南村东的朱家大屋里。20世纪80年代,随着知青大返城,我和母亲到西塘镇上定居。之后,只是偶尔回村里看望年迈的奶奶。工作调动到临安后,便再也没有回去过。
年前,突然闻听村庄已由杭州宋城集团收购,整村搬迁后,宋城集团将在那里新建一个大型的湿地公园。村庄搬迁,意味着我的故乡即将消失,那么我的灵*将无处安放。想着要对故乡留一点最后的念想,告诉自己必须回去一趟,重访我童年的足迹。
年4月底,我驾车从嘉善县城出发,导航告诉我二十八分钟后便可到达。想想我的回乡之路,居然要用导航才能找到,也真是一个笑话。原来用脚步就可以丈量的下云村,如今水道阻隔,公路由原来的机耕路改建,从县城往范泾绕出西塘。我的车在水乡的羊肠小道上一路蜿蜒。车在缓缓地行驶,我的思绪却在原野上狂奔。在田间地头,我仿佛看到一个小姑娘挎着竹篮,挥舞镰刀割着猪草;仿佛看到一个野孩子,泡在水网密布的湖江里,摸鱼捉虾;仿佛看到在稻草堆里,一群孩子正玩着“官兵捉强盗”的游戏;仿佛看到在一望无际的旷野上,一个自由奔跑的小女孩正张开双臂欢快地向我奔来……
江南水乡的村庄大多相似,大约开了二十分钟的时候,一个村庄出现在我的眼前,我的脑海里立即浮现幼时的情景。幼小时候眼里的广袤大地,如今变得不再辽阔。每一条小路的通达之处,一一在我的眼前呈现。我自信满满地对一旁的母亲说,就是这里,快要到了。停车一打听,村民告诉我这里是胡家埭,地甸下云还要继续往前开。无奈只好调头。一路前行约五分钟,终于找到确切的记忆,当年大队部所在地地甸。大队部门前的空地便是当年放映露天电影的地方,年幼时偶有电影队来放映,我都会在太阳未下山之前早早地把长条凳放在最佳位置。我也会在电影放映时跑到银幕的反面去观看,觉得很有意思。幼小时觉得这块场地很大,能挤满全大队的老老少少,如今看来只是一个小小的方块而已。再沿着机耕路行驶,不到一分钟,我的故居便出现在了眼前。
车一个转弯,便在村东停了下来。放眼望去,村庄还是原来的村庄,离家时的那些小屋依然整齐地排列着。刚把车停好,便听见小叔叔在招呼我们,闻讯而来的堂叔堂婶、乡里乡亲们把整个小屋堵得满满的,一声声唤着我的乳名,不断回忆诉说着儿时的我如何的玩皮,慨叹我离家后的巨大变化。妈妈和她们正热聊着,我则悄悄起身,在房前屋后寻找儿时的记忆。
说实在,改革开放这么多年,当外面的世界发生着翻天覆地变化、新式楼房一幢幢拔地而起时,我的村庄变化实在是很小很小,尽管它离闻名全国的古镇仅三里之隔,却因为道路阻塞,村民依旧生活在贫穷之中,房子依旧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那些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二层小楼,更有解放前的旧式小屋。我常常嬉水的下云江因为两端建有水闸也变得不再清澈,村里的小道依旧泥泞不堪。站在村头望去,一种悲凉袭上心头。
村东机埠头旁的小屋犹在,机埠犹在,犹记得初学游泳时,我便是在这个水渠里学的狗爬式。边上的小木桥是村里的制高点,以前常听爹爹说,在星空下能望见上海松江的佘山。小桥南坡是一段长长的硬硬的泥路,坡度很陡,每逢下雨天,从桥上下来,一不小心脚下就会打滑,就像坐滑梯一样溜得很远。小时候我也没少滑过。如今小桥已改建成水泥桥,陡坡也改平整了。桥北便是我初入学堂的地方,故园虽在,可再也闻不见朗朗的读书声。
我漫步在小村里,过了村头的凌家屋、朱家屋,便是张家老屋。老屋依旧,不知道那个小小伙伴“小耳朵”过得怎样了?隔一条水沟,是生产队的队部,站在空旷的晒谷场上,感觉儿时的伙伴一个个围着我,拉着我。我看着他们:雪明、根兴、秀华、思珍、三妹、我的弟弟卫民、堂姑全宝、堂弟瑞明、堂妹佩华、小耳朵、玲珠、阿琴、慧琴、阿红、龙珍、彩珍、静珍……我默念着一串串同龄人的名字,就像当年我这个皮大王在点兵点将。
队屋的南面,一座旧式小屋依然静静地伫立着。我一眼便认出那是当年来插队落户的上海知识青年德根的家。那时他带着他的父母一起住在村里。我们一直唤他们为“上海老公公、上海老婆婆”。上海公公块头很大,身材高挑,皮肤白净,戴着眼镜,声音非常宏亮;那位上海婆婆也戴着金丝边眼镜,齐耳短发往后梳得油光发亮。我小时候常看到上海婆婆拿着梳子,齿缝间都塞着白白的棉花,因而她的梳子永远都是一尘不染,非常清爽。听大人们讲,上海公公曾是上海十里洋场斧头帮“大亨”。早年村东头一位曹姓年轻美貌的女人,带着她与和尚所生的私生女和珍在上海做保姆。和珍长大成人后,出落得非常标致可人,被这位“大亨”看上,娶为小妾,生育两儿一女。可怜和珍在生下第二个儿子德根后,一病不起,命赴*泉。“大亨”便给德根在村里找了一个奶娘。我很小的时候,也还见过这位曹家姆妈,身材高挑,特别的喜欢我。及至德根长大,正碰上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德根便落户在村里,“大亨”和他的大老婆也来到乡下生活。上海公公婆婆待人和霭,对玩皮的我们却极其严肃,当我们调皮捣蛋的时候,他便亮起大嗓门骂道“侬个小赤佬”!吓得我们逃得一溜烟。后来上海公公婆婆病故,德根也回了城,再后来听说德根和他老婆也都病故,因此小屋就一直没有人来住过。
再往西走,便是倪家祖屋。当年低矮的祖屋里居住着五六户人家五六十口人,我的发小玲珠就住在那里。她和我同年同月同日生,我们一直如同姐妹一般形影不离,一起游泳,一起割草,一起上学,一起玩耍,在村前的田野里,有我们儿时追逐嬉闹的声音;空旷的晒谷场上,有我们玩乐的身影。她小学毕业后没过几年就早早嫁人了,不知道现在过得怎么样?也不知道在她偶尔回忆旧时光时,会不会也会想起我?
事过境迁,物是人非。正慨叹着,忽听一声“这是阿频吗?”的声音传来,我循声望去,见是一位与我年龄相仿的中年妇女,端着饭碗。哦,这是倪家屋里的阿琴啊。她嫁给本村张家的张四海,四海从部队转业回来后,夫妻两人一度承包村里土地,种植蔬菜大棚,在日子在一天天好起来的时候,不想四海英年早逝,剩下孤儿寡母苦度日子。阿琴告诉我,现在儿子长大成人了,她也在古镇上找了一份工作,吃点饭后就要去西塘镇上夜班。她拿起手机,给我拍了一些照片后,互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