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2日至23日,市林业和湿地保护管理局组织生态监测科技术人员,在辽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展今春首次季鸟类(雁鸭类)监测工作。在连续2天的监测里,共记录鸟类24种余只,隶属7目8科。其中,雁形目鸭科种类最多,且近3年来首次同时同地出现14种鸭类,鸟类物种和数量上都高于往年同期,这说明我市加强湿地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后成效显著。
辽宁辽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渤海辽东湾的顶部、辽河三角洲中心区域,总面积公顷,是一个以保护丹顶鹤、黑嘴鸥等珍稀水禽及滨海湿地生态系统为主的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目前记录有17目66科种鸟类,是多种鸟类的理想栖息繁殖地和迁徙停歇地,形成了具有较高生物价值的物种库和基因库。
辽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鸟浪
“鸟类作为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丰富生物多样性、维持生态系统功能的完整性起到了关键作用。此次监测,一方面作为保护区鸟类物种组成和分布格局等的本底资料,另一方面可以进一步分析鸟类与栖息地的关系,从而为保护区制定适宜的保护和管理措施提供依据。”生态监测科工作人员李凤丽介绍说。
工作人员在现场监测
本次鸟类调查选取了辽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三角洲水库、滩海站、瞭望塔、八道沟等11个监测点。在三角洲水库监测点,李凤丽告诉记者,监测中发现三个现象:一是近3年来首次同时出现14种鸭类;二是首次在一个地方监测到只斑头秋沙鸭群;三是近3年都有两只白尾海雕出现在此处,尚不确定每年是否均为这两只,但此现象值得被记录。
大量鸟类飞过天空
在为期2天的调查中,共监测到24种余只鸟类,其中豆雁只、银鸥只、针尾鸭只,是数量较多物种。调查发现国家Ⅰ级保护动物有2种——丹顶鹤和白尾海雕;国家Ⅱ级保护动物4种——灰鹤、红隼、花脸鸭和班头秋沙鸭。调查结果显示,鸟类物种和数量上都高于往年同期,这说明我市加强湿地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后成效显著。预计随着天气转暖,我市即将迎来鹤鹳类、鸻鹬类鸟儿迁徙高峰。
监制丨王若成
责编丨张利利
记者丨李博邵思雨
编辑丨高飞
校审丨王宝芹
电话丨-
邮箱丨lnpjf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