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滩上原来是人的吵吵声、抽砂的轰轰声,现在也热闹得很,但主角变了。”年12月29日,来到孟津县会盟镇*河滩,还未看到*河水,便听见鸟鸣声此起彼伏,马朝红停下脚步说,“你听,像小孩叫的,那是赤麻鸭。”51岁的马朝红是河南*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孟津管理中心的高级工程师,家就在会盟镇。从小长在*河边与野鸭子为伍,长大后又跟随同是林业人的父亲观鸟、识鸟,她对*河、对鸟儿的爱深到了骨子里。在保护区搞鸟类监测20年,马朝红的心情好似坐过山车。“有一段时间,情况特别差,人为干扰太大了。”指着前方一马平川的草地,她说:“想不到吧,以前这里的沙堆有三四层楼高,附近1.1万亩全是采砂场的地盘。”年以来,马朝红的心里越来越畅快。*府把采砂场清走了,畜禽养殖业整治了,河滩里不再种庄稼了,随之而来的是退地还湿、水系连通、绿植栽培等一系列措施,先后建成3个共1.9万亩的湿地恢复示范区。人退鸟进。她惊喜地发现,多年不见的普通燕鸻、普通燕鸥等数百只夏候鸟回来了,它们年、年连续两年在此“生儿育女”。鸟儿青睐“湿”情画意,“鸟况”日益丰富多样。如今,保护区鸟类数量已超10万只,增加了黑雁、火烈鸟等6种鸟类新记录。更让马朝红兴奋的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黑鹳也结伴来了。“这就是我们去年12月17日那天看到的黑鹳,有76只。全世界也就只左右!”指着手机里拍摄的国宝级珍禽,她的话语里难掩兴奋。这些年,黑鹳与保护区一直坚守着这个“冬天之约”,一方不远千里赶来,一方守好家园以待。“随着*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的深入实施,相信*河湿地的生态环境会越变越好,人水和谐、人鸟相亲,见到珍稀鸟类将不再是稀奇事!”马朝红充满信心地说。
来源:河南日报
记者:陈慧
请点这里,让更多人看到↓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