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额红尾鸲
红尾水鸲
分类地位
门:脊索动物门
纲:鸟纲
目:雀形目
科名:鹟科
蓝额红尾鸲
形态特征:
中等体型(16厘米)而色彩艳丽的红尾鸲。雄雌两性的尾部均具特殊的"T"形黑色图纹(雌鸟褐色),系由中央尾羽端部及其他尾羽的羽端与亮棕色成对比而成。雄鸟:头、胸、颈背及上背深蓝,额及形短的眉纹钴蓝;两翼黑褐,羽缘褐色及皮*色,无翼上白斑;腹部、臀、背及尾上覆羽橙褐。雌鸟褐色,眼圈皮*,与相似的红尾鸲雌鸟的区别在尾端深色。虹膜-褐色;嘴-黑色;脚-黑色。叫声:单音的tic声。告警时在栖处或飞行中不停地轻声重复ee-tit,ti-tit。鸣声为一连串甜润的颤音及粗喘声,似赭红尾鸲但喘声较少。
生活习性:
一般多单独活动,迁徙时结小群。从栖处猛扑昆虫。尾上下抽动而不颤动。甚不怯生。
主要以甲虫、蝗虫、毛虫、蚂蚁、鳞翅目幼虫等昆虫为食,也吃少量植物果实与种子
主要为留鸟,具有明显的垂直迁移现象,部分亦进行小距离的水平迁徙。
地理分布:
国外:阿富汗西北部、巴基斯坦、克什米尔、尼泊尔、锡金、不丹等喜马拉雅山地区和印度阿萨姆,冬季也见于缅甸北部。
省外:中国中部、青藏高原、喜马拉雅山脉。
省内:玉树、囊谦、班玛、玛沁、天峻、祁连、门源、互助、湟源、民和、贵南、同仁、久治。
保护状态:
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LC
IUCN红色名录:LC
红尾水鸲
形态特征:
体小(14厘米)的雄雌异色水鸲。栖于溪流旁。雄鸟:腰、臀及尾栗褐,其余部位深青石蓝色。与多数红尾鸲的区别在无深色的中央尾羽。雌鸟:上体灰,眼圈色浅;下体白,灰色羽缘成鳞状斑纹,臀、腰及外侧尾羽基部白色;尾余部黑色;两翼黑色,覆羽及三级飞羽羽端具狭窄白色。与小燕尾的区别在于尾端槽口,头顶无白色,翼上无横纹。雄雌两性均具明显的不停弹尾动作。幼鸟灰色上体具白色点斑。亚种affinis的雄鸟尾上覆羽棕色,雌鸟尾部白色较少,下体鳞状斑纹仅限于腹中心。虹膜-深褐;嘴-黑色;脚-褐色。
叫声:尖哨音ziet,ziet;占域时发出威胁性的kree声。鸣声为快捷短促的金属般碰撞声streee-treee-tree-treeeh,栖于岩上或于飞行时发出。
生活习性:
单独或成对。几乎总是在多砾石的溪流及河流两旁,或停栖于水中砾石。尾常摆动。在岩石间快速移动。炫耀时停在空中振翼,尾扇开,作螺旋形飞回栖处。领域性强,但常与河乌、溪鸲或燕尾混群。
留鸟,主要以昆虫为食,少量植物果实和种子,如草莓、悬钩子
地理分布:
国外:巴基斯坦、喜马拉雅山脉至中国(包括海南岛和台湾)及印度支那北部
省外:华北、华东、华中、华南和西南以及台湾和海南岛
保护状态:
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LC
IUCN红色名录:LC
——参考文献——
[1]]马敬能、菲利普斯、何芬奇等.《中国鸟类野外手册》
[2]《青海经济动物志-鸟类-雀形目》
[3]赵正阶.《中国鸟类志》下卷(雀形目)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