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昨天,上完四班的课,往办公室走的途中,一班的孩子扑上来围着我,耳边叽叽喳喳一片:
“张老师抓了一只鸟。”“好像是鹦鹉。”“那只鸟在我头顶上的。”“那只鸟站在葛睿妮的手指上。”“鹦鹉一点都不怕我们。”“张老师把鸟从葛睿妮手上一拔就拔走了。”……
张老师起初把鸟儿安置在马克笔的笔盒里:“它会闷死吗?”我有些担心。
“不会的。”张老师指了指笔盒上的一个洞,两指宽。
孩子们围在窗前,目光被笔盒里的鹦鹉锁定,起初,一个孩子喊道:“张老师,快去抓虫子给它吃。”瞬间,一群孩子喊道:“张老师,抓虫子;张老师,抓虫子!”直到上课铃声想起,孩子们才鸟雀般呼啦散去。
孩子们去上课了,张老师也走出办公室,片刻,竟提着一只漂亮的鸟笼回来了!
“我给它换间别墅。”张老师道。
“还是独栋别墅呢!”我应和着。
“它好像有点怕冷。”张老师说。
“把鸟笼放在这空箱里,四壁可以遮风,再让它在阳台上晒晒太阳。”我边说边提着箱子,和张老师一道把鹦鹉安置在阳台上。
一下课,孩子们又飞奔而来,估计前一节课上,心里一直惦记着这鹦鹉吧!张老师又把鹦鹉放在栏杆外的露台上,这样孩子们观赏时就不会挤成一堆了。我和孩子们在一起看,还给它拍了几张照片,几段视频。
“顾老师,快来看,小鸟表演杂技了!”果然,小鸟从巢里跳向栏杆,又纵身一跃,穿过铁环,再次钻进巢中。我把这一幕录了下来。孩子们一起观看了这段视频,也算是弥补了一些小个子的孩子的遗憾,他们被高个子的孩子挡着,自然是无法欣赏到鹦鹉的精彩表演的。
“顾老师,你今天不会要我们写小鸟吧?”那对我快活地眨着眼睛的,笑眯眯反问我的,明明是提醒我让他们写小鸟呀!
“今天就是要让你们写一写小鸟。”
“耶!耶!耶!”欢呼声一片。
“可是,我真的不想读到四十篇这样的作文。下课时,张老师带着我们回教室,楼梯口有一只小鸟,它飞到了葛睿妮的手指上,张老师把它捉住,放进了笼子里。如果你们都写得一模一样,那还有什么意思呢?”
孩子们一个个看着我,等待着我的下文:“比如,葛睿妮,你可以写写小鸟站在你手指上的感觉。觉得鹦鹉长得好看的,可以重点描写鹦鹉的样子;喜欢看鹦鹉表演的,可以描述鹦鹉是如何钻铁环的。对了,徐瑞琪,你告诉我这只鹦鹉和你家的鹦鹉颜色不同,他们还有什么不同呢?你也可以写一写……”
“总之,你们所选的角度,一定是自己最感兴趣的,也是最有话写的,如果是别人都不会去写的角度,独一无二,那就更好了!”
贰
今天一早,我迫不及待地去教室催作业,对孩子们的习作充满了期待。一篇篇读着,各有各的精彩……
先来看看借写鹦鹉之名,写张老师的片段,读来令人捧腹:
小鹦鹉站在葛睿妮同学的手上,怎么也甩不掉。还是张老师厉害,一拔就拔掉了。张老师带着我们回教室时,捏着鹦鹉的脖子。我怕老师用力过猛,把它捏死,还好没有。
同学们都说给鹦鹉请个名字,要我说呀,叫张蓝好了!张,随张老师姓,蓝,鹦鹉肚皮的颜色!——章钰宁《小鹦鹉》
张老师带着我们回教室时,走道深处停着一只蓝肚皮灰羽毛长尾巴的小鹦鹉。瞬间,我们班就像炸开了锅。站在后面的同学还在纳闷呢!发生了什么?张老师站在队伍前面无表情地盯着同学们,我也无法从他的脸上读出任何信息。
我远远地看着葛睿妮的手指上站着一只圆溜溜的小东西,起初我还一位时毛绒绒的弹球。走近一看,才发现它是一只小鸟。我心中有了好多个问号:你从哪儿来的?你是来找主人的吗?
张老师也来看了个人究竟,他沉着冷静,“吧唧”一下,把小鹦鹉捏在了手心里,那速度如闪电一般。小家伙还没反应过来,就被一只大手抓住了。——周诺妍《走道上的蓝精灵》
张老师说要把它交给“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可小蓝一点也不怕人,一定不是野生的,“野生动物保护协会“一定不会收的。那就太好了,我们就可以天天看到它了。——徐瑞琪《小蓝和芭蕉》
在孩子们习作中反复出现的“葛睿妮”,她又如何写出自己的独特体验的呢?
体育课下课时,一只小鹦鹉飞到了我的手上。它的小爪子冰冷冰冷的,好像雪地里的小石子,尾巴也被雨淋湿了,总之,它看上去狼狈不堪。可是,这可怜的小家伙刚在我手上站稳,就被张老师一把抓住了,带进了办公室。
有如画家一般将小鹦鹉细细描摹的:
上完体育课回教室时,发现一只鸟停在楼梯口的窗台上,我们悄悄地围上去,原来时一只鹦鹉。它的脖子上有一簇羽毛是白色的,背上有灰褐色斑纹,腹部的羽毛,颜色特别艳丽,有大片美丽的天蓝色,斑点状的深蓝色。瞧,它脸的两侧,有一双乌黑发亮的小眼睛,像两颗黑珍珠,它的嘴如钩子一般。“嗖”的一声,它扇动美丽的翅膀飞到了葛睿妮手上,我们哈哈大笑。——刘原祯《新朋友》
大伙儿最爱看的就是杂技表演。只见小鸟绕着笼子,对准小环用力一跳,精准无误地穿了过去,再扑棱几下翅膀,飞回了窝里。或是跳到小环上,荡秋千似的荡来荡去。——陈思明《小小杂技演员》
有探究型的,疑惑处必要探个究竟:
咦?它喙上面的两个小孔是什么?哎呀,原来是它的小鼻孔,我可从来没听说鹦鹉有鼻子呀!——朱叙融《鹦鹉备忘录》
它为什么总是歪着头看我们,害得我们只能歪着头看它,我的脖子都酸死了!我查了资料才知道,原来虎皮鹦鹉的眼睛再两侧,虽然它可以看到很远的地方,可近处的东西它只能歪着头用一只眼睛看。原来虎皮鹦鹉是“远视眼”呀!虎皮鹦鹉,你脖子不酸吗?——于卓《远视眼》
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