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日开始,
方志广东“上映”佛冈专场
全面展示
佛冈县的历史文化、
旅游资源和经济社会发展成就。
01
舞被狮舞出家和万事兴舞被狮是佛冈县汤塘镇围镇村的刘氏家族在长期农耕生活中形成的民俗文化活动,是围镇村元宵上灯习俗中最精彩独特的一环,至今已有多年历史。每年农历正月十五、十六两天,汤塘镇围镇村都会举行舞被狮活动祈福新春,吸引省内外许多游客前来参观,现已成为佛冈县旅游民俗节的品牌。
新围镇村全貌(佛冈县史志办公室供图)
年11月,舞被狮民俗被列入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佛冈县史志办公室供图)
年11月,舞被狮民俗被列入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舞被狮曾两次在中央电视台综艺频道播放,第一次于年的《欢乐中国行:魅力清远》中作为清远特色风俗介绍,第二次于年春节,在《记住乡愁》栏目中,以“家和万事兴”为主题的专题节目播放。
据传,围镇村始祖刘普振在村背后山岭觅得一处叫“狮听鼓”的宝地,用以葬其父。在择得吉日安葬时,却误将其亡母遗骸运来。安葬时,正值烈日当空,一位刚生男婴不久的妇女把裹婴儿的花被张开遮挡烈日,避免太祖婆婆骸骨被烈日暴晒。太祖婆的遗骸安葬后,当年该村风调雨顺,人丁兴旺,五谷丰登。村民认为是太祖婆显灵福泽全村,族长决定每年元宵节由妇女们在祠堂舞被狮,祈求太祖婆保佑。于是舞被狮习俗代代相传。
舞被狮的队伍走村过巷到新婚和新添丁的人家祝贺(*超贤摄)
妇女正在舞被狮(*超贤摄)
舞被狮的队伍舞动着被狮走村过巷(佛冈县史志办公室供图)
每年元宵节中午时分,由妇女们组成的舞被狮队伍集结在村宗祠门前,由村中年龄较大的女性主持,参加活动的是上一年娶的新媳妇及新添男婴的媳妇和婆婆。随后燃放鞭炮,敲响锣鼓,舞被狮活动正式开始。一张张被单展开,婆婆在前抓住被单边角当狮头,媳妇在后抓住花被两边角当狮尾。随着锣鼓节拍,婆媳配合舞动起来。舞被狮的队伍,在彩旗和醒狮的引领下,一路燃放鞭炮,走村过巷,到新婚和新添丁的人家祝贺。热情的主人,拿出早已准备好的擂茶、甜酒、应节糖果、糕点和红包犒劳答谢,在一串长鞭炮声中相送。
舞被狮的队伍舞动着被狮到各家拜贺(*超贤摄)
舞被狮的队伍走村过巷(*超贤摄)
主人家热情拿出食物来招待被狮队(*超贤摄)
被狮贺喜的热闹场面(*超贤摄)
舞被狮的队伍舞动着被狮(佛冈县史志办公室供图)
正月十六日一早,舞被狮队伍再到各家拜贺。中午时分,队伍结束村里巡行后,回到宗祠门坪。女长者主持祈祷仪式后,在锣鼓和鞭炮声中,点燃早已摆放好的柴草。舞被狮的队伍在醒狮带领下,围着熊熊的火焰舞动前行。此时,一群抱着婴儿的妇女走来,向亲朋好友及宾客致谢。接着,一群手执棍棒的青壮妇女表演传统武术。她们上下跳跃腾挪,棍棒翻飞,颇有“巾帼不让须眉”之气概。
舞被狮队伍与一片春意盎然(*超贤摄)
凑一段热闹,寻一番传统,浓浓年味浓浓情。舞被狮,展现女性舞狮的英姿,充满传统特色年味,舞出家和万事兴,促进了围镇村乡里和谐,使这个百年村落生生不息。
0
鸡公狮、哐夹狮、猪头狮、猫头狮舞狮,又称“狮子舞”“狮灯”“舞狮子”,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民间艺术,每逢春节总能见到敲打锣鼓,舞狮拜年,以此示消灾除害,报吉祥之意。在一些喜庆日子里,民间也常以狮舞助兴。一般的南狮和北狮大多人都看过,但具有佛冈特色的鸡公狮、哐夹狮、猪头狮、猫头狮你又认识多少呢?
鸡公狮:雄鸡起舞祈丰年问你狮头哪里来?我的狮头东方来,
家住果山住柏木,
柏木林中启程来。
问你狮头有几重有几长?
狮头二斤十四两五钱,狮被三尺六宽七尺长。
这是佛冈县迳头镇甲名村舞鸡公狮对狮时的一小段豪门歌诀。鸡公狮起源于明代的迳头甲名村,以公鸡头的形状编织为狮头,插上山鸡羽毛,其外形似公鸡,面似狮虎,用青竹、硬纸、花布、明镜、铜铃、羽毛制作而成,狮身为色泽艳丽的布质。在佛冈客家人看来,鸡公狮是凤的化身,相信它能驱邪、旺丁,为族人带来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舞狮活动大多在重大喜庆节日和重要活动中进行。舞狮队撑着狮旗,众人围腰束身,手持刀、枪、剑、戟、飞耙等武器,簇拥舞着的狮头前进。舞者模仿公鸡的轻盈步伐,生动有趣,喜庆热闹。春节期间,舞狮队舞往各个村庄“采青”,并拜祠堂、门楼,敲锣打鼓、鞭炮齐鸣,热闹非常。年,迳头舞鸡公狮被收入清远市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
舞鸡公狮(佛冈县史志办公室供图)
舞鸡公狮(*超贤摄)
舞鸡公狮(佛冈县史志办公室供图)
哐夹狮:狮中之王哐夹狮在佛冈迳头、高岗地区流行,又名康哈狮,其个头不大,却在狮头前额上画“王”字,所以“哐夹狮”又称狮中之王。据传哐夹狮被明太祖朱元璋赐予“狮王”封号,只在朱姓围村中流传舞动,且当其他舞狮队与舞哐夹狮队相遇时都要礼让三分。哐夹狮与普通狮子区别在于:一是狮子头上有一个“王”字,其他狮子没有;二是狮口是用两张木板制成,成方形,凸在狮头前,舞动的时候,一只手控制狮头,一只手控制狮口,狮口在一张一合的时侯,发出“夹、夹、夹”的声响;三是在拜门合行锣鼓的时侯采用“七点梅花”锣鼓声,在走路的时候采用“三点头”锣鼓声。舞狮过程鼓点以中、快板为主,舞动灵活、敏捷,步伐刚劲有力。整个舞狮程式与舞鸡公狮基本相同。舞哐夹狮这项民间民俗活动在高岗镇学堂前村传承,距今已超过多年。年,哐夹狮被收入佛冈县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狮中之王哐夹狮(佛冈县史志办公室供图)
猪头狮:带来吉祥好年景猪头狮起源于清代的石角镇龙南龙蟠村,流传已有多年,是该村特有的舞狮习俗。猪头狮,以猪头的形状制作狮头,在新春佳节、元宵上灯、新居落成、商铺开张、祭祖庆典以及接“三王”活动时舞动,祈求五谷丰登,六畜兴旺。
每年农历正月初四,宗祠祭祖活动,刘氏大宗祠所属宗亲,均带猪头狮队伍及祭品前来祭祖。舞狮队撑着村旗,众人围腰束身,手持刀、枪、剑、戟、棍、飞耙等武器,簇拥舞动的猪头狮前往。活动从清早开始,到中午结束。在祭祖高潮时,各路汇集的群狮起舞,鞭炮、锣鼓齐鸣,场面热闹火爆,呈现出人们遵祟先袓、传承祖德、舞狮会亲、团结和谐的气氛。
舞猪头狮(佛冈县史志办公室供图)
龙蟠村祭祀宗祠的猪脸双狮(佛冈县史志办公室供图)
猫头狮:寓意长寿的吉祥物猫头狮起源于明末清初,是佛冈县迳头、水头、石角镇部分村的舞狮习俗,距今已有多年历史。
传说猫有九条命,因猫的形态与狮头形状相似,两者结合,象征“长寿吉祥,驱邪辟害”之意。在新春佳节、元宵上灯、新居落成、商铺开张、祭祖庆典时,人们必会敲锣打鼓吹唢呐,架起猫头狮,戴上面具,闪展腾挪地舞猫头狮,以示祥瑞、祝愿及寄托。
猫头狮在宗族祠堂祭祀时,舞狮表演按照“三拜祠堂门”“三敬门槛”“拜前天井”“拜中厅”“拜后天井”“拜后厅”“拜后采青”先后顺序进行。
猫头狮是一种流传盛兴的地方传统狮舞,集观赏、健身、娱乐、喜庆、竞技于一体,具有较高的舞蹈艺术价值。舞狮队员在农闲时练舞狮,逢年过节就大展才艺威武起舞,使寂静的山村充满喜庆和热闹的气氛。
舞猫头狮(佛冈县史志办公室供图)
佛冈县融媒体中心
来源:方志广东
编辑:王菲
编审:钟海枫
欢迎转发分享,公号转载须获授权
点分享
点点赞
点在看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