犀鸟落到鼓起的树节上站稳,歪着大脑袋,朝我的方向张望,我心底忽然升起了浓浓的欢喜。它是在向我致意?还是朝我投来怀疑的目光?
我希望它们保持怀疑,保持对世界的警惕,这样就能得到长久的安全,树洞里的小犀鸟也才能安然出窝,一家三口犀鸟,就能平安地飞回森林深处,汇合它们的犀鸟群。
——张庆国
犀鸟启示录NO.8
田野调查,非虚构写作
我国首部对中国和世界观鸟活动进行记录和描写的长篇报告文学
张庆国著
卷四生长二十三、雨水淋湿了答案二十四、悬念何时落地二十五、观鸟节的意义二十六、小蔡五的传说二十七、密大告别江湖二十八、红腿小隼的侠客生涯二十九、一只鹳嘴翠鸟的告别三十、公犀鸟之死三十一、扶贫观鸟经济学三十二、扶贫观鸟环保学三十三、小乐飘然而至三十四、萤火虫幻影三十五、我看到了犀鸟三十六、犀鸟在银河系的星空跋二十三、雨水淋湿了答案
听到鸟叫,我想起石梯村民家房顶的犀鸟木雕。
李朝山协调施工队,在高山建出了全新的石梯村,最后的一个特殊设计是,在每户村民家新建或改建的木屋房顶,安放了两只木雕犀鸟。那是类似汉族村舍房顶瓦猫类的东西,有祈福之意。两只木雕犀鸟仰起头,各站在屋顶的一方,眺望着远山,无声守望。
观鸟客人真会来很多吗?
那是划在山岗上的一个巨大问号。
观鸟专家小班,根据大学学到的观鸟知识,也根据自己掌握的中国观鸟旅游发展局面,更根据云南保山市百花岭村正在成长的观鸟旅游现实,推断认为,盈江县的观鸟旅游会大有前途。汽车会载着远方的客人,穿过铜壁关原始森林里的公路,浩浩荡荡进村,人喊车鸣,脚步杂乱,是他的美好想象。
可是,其他人都有疑惑,那样热闹的场面,真会成为现实吗?
观鸟旅游太独特,石梯村没修通公路时,就有游客来过,走后却杳无音讯。观鸟旅游的前景,村民心中没底,县里的干部也吃不准。
中国的旅游市场上,确有大量观鸟活动的爱好者,那些旅游人口,会流向盈江县的深山吗?
《犀鸟启示录》内页—西南林业大学的韩联宪教授,向我介绍了观鸟旅游市场。
早在年,有人就估计中国观鸟人口上升到了10万,但专业人士反对,认为中国有长期观鸟行为的人不足一千。年,世界自然基金会项目报告提供的数据是,中国的观鸟人数为2万,这个数字,基本得到了专业观鸟界的认可。
中国观鸟,跟源头处的欧美人观鸟有区别,正是这种区别,导致这项活动在中国发源之初,就孕育着未来的爆发之势。观鸟在中国,很快转向了拍鸟。因为有拍鸟喜好行为的支撑,大众化的中国观鸟爱好者越来越多,庞大的人数远超过专家的统计。
最早出现的中国观鸟爱好者,一上手就在拍鸟了。实用主义的中国世俗文化,促使观鸟人学习摄影,产生了要把个人的封闭式观鸟感受,转变为亲友共享的敞开式欢乐的愿望。那个时期的中国观鸟先驱者,限少数商人,当时国人收入低,无法支付长途辗转的旅行费用,更无法支付摄影带来的高额资金消耗。所以,年以前,逐渐扩散的中国观鸟爱好者,人数仍然有限。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到年前,摄影器材价格昂贵,胶片消耗和照片洗印,费用也高。钱包瘪下去的速度,跟快门咔嚓响的运动速度接近。胶片时代,摄影是有钱人的爱好,非常耗费资金。购买个胶卷要花很多钱,个胶卷冲洗成照片,还有很高的费用支付。最后,能获得三两幅成功之作,已属万幸,普通工薪阶层的人,玩不起摄影。
早期中国大陆的摄影爱好者大多是记者、出版界编辑、国家机关的宣传干部、影视界的职业摄影师。张艺谋年轻时热爱摄影,是因为在工厂保卫科工作,办公室的柜子里,有一台破案用的公家相机供他使用,还有冲洗照片的设备可以练手脚。所以,摄影在中国大陆,曾经高不可攀,这种尊贵意味,也在很多中国人心里,埋下了有钱要买相机的愿望。
年后,中国的观鸟爱好者增多,摄影人数也增加,年起,观鸟人数呈爆发似增长。原因有几个:一是中国人的收入越来越高。二是旅游风气日盛,出门旅行成为习惯,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加入了旅游拍鸟队伍。三是追求自然和热爱户外活动的中国人增加,野外观鸟和拍鸟最接近自然,富于趣味性,参与者很快上升。四是健身养老热潮兴起,很多退休人员加入观鸟拍鸟爱好者的队伍。五是数码摄影技术出现,摄影发生了颠覆性的历史转折。越来越便宜的数码相机,包括手机摄影能力的提高,大大降低了摄影门槛,强力助推中国观鸟人群的增长。
年,中国大部分省市成立了观鸟协会,鸟网、云南野鸟网等网站,被热烈追捧。观鸟协会的成员,大多数是拍鸟爱好者。众多影响甚广的观鸟网站,贴满了中国各省数万或数十万拍鸟爱好者上传的照片。所以,纯粹欧美式的观鸟人群,在中国并不多,中国观鸟的全新转变令人惊诧,衍化出的拍鸟人群蔚为壮观,全球罕见。
银胸丝冠鸟。鸟江湖中最有义气的,一只出事,同伴蜂拥而上,团队作战,不离不弃。绘图:汤贺然
韩教授告诉我,现在的中国拍鸟人数,估计有万—万。仅中国鸟网一处,就有注册会员30万,加上经常浏览网站却不注册的潜水人群,跟中国鸟网有联系的确切拍鸟爱好者人数,难以统计。
现在,中国的拍鸟爱好者,经常在城市里制造集体围观场面,北京或成都的公园里发现一只奇鸟,或某地出现一只专家眼中的普通翠鸟,拍鸟爱好者也如获至宝,迅速跟进,从不同的城市高楼里出来,热情万丈地蜂拥而去,架起脚架,卡紧相机,换好镜头,长枪短炮瞄准,咔嚓咔嚓摁快门。摄影场面之浩大隆重,堪比国际重要事件中的新闻发布会现场。
这部分拍鸟爱好者中,有人不满足于城里小题大作的玩法,攒足了钱,会定期外出,挎着摄影包,扛着架脚,去远离城市文明的自由环境中,拍摄自由飞翔的鸟,或寻找珍稀鸟种,感受自然美景,呼吸清新的空气,比如前往鸟类资源最丰盛的云南,进入盈江县深山的原始森林中拍摄犀鸟。
欧美人观鸟,必带的器材是望远镜,有人偶尔拍照,使用的只是便携式卡片机,小莱卡之类。野外观鸟归来,他们更愿意写作,记下观察感受,玩法单纯而安静,很学者化。中国人观鸟,必带专业摄影器材,全画幅高档相机、长镜头大包、高级脚架及笔记本电脑等。白天呼朋唤友地进山拍鸟,晚上成群结队地返回旅馆,打开电脑,输入图片,热烈讨论,以多为荣,以奇为荣。观鸟旅行结束,回家与亲友分享照片,再通过手机和网络广泛传播,换回一轮一轮的赞赏。所以,中国人的观鸟和拍鸟,带有鲜明的大众化休闲娱乐特征,极其通俗,趣味性强,人数上升很快。
手机摄影的更新换代和技术升级,使便携式数码卡片机市场彻底崩溃,但是,横空出世的众多中国拍鸟爱好者,却用坚实的肩膀,扛住了专业数码相机器材正在摇晃的生产大厦。中国迅猛增长的拍鸟人群,成功挽救了日本的佳能和尼康相机公司。据说,现在的佳能和尼康相机最大消费人群,是中国的拍鸟爱好者。
一只长焦镜头8万—10万元人民币,价格超高,利润巨大,众多中国人却趋之若鹜。我在盈江县遇见的一位拍鸟爱好者,月薪6千元,囊中羞涩,上二手网站淘镜头,花5万元买来一只长焦,相当满意,逢人就津津乐道。
资料显示,日本佳能公司的总裁来中国,曾邀拍鸟爱好者参加摄影人士见面会,总裁在会上宣布,中国人需要什么相机和镜头,他们就生产什么相机和镜头,一定会提供最满意的服务。现在的全球最大数码相机公司,基本上都围绕着中国的拍鸟人群来安排生产计划。
拍鸟爱好者人群如此庞大,潜在的观鸟旅游市场也就超大。一部分贫困地区,也许就有脱贫致富的翻身机会。这些地区封闭遥远,现代文明程度低,从前是劣势,在观鸟旅游的活动中,却成了优势。因地理遥远和地势特殊,这些地区长久封闭,阻止了人类活动进入,保护了自然环境,动植物资源多,鸟类很丰富,正巧迎合了中国户外运动的观鸟产业发展。
《犀鸟启示录》内页—云南保山市高黎贡山脚的百花岭村,藏于深山,旅游业持续成长,正好验证了这个道理。百花岭是一个傈僳族、白族等多民族聚居的山村,时间之水寂寞流淌到年,观鸟人已陆续进入,鸟导老侯已建起村中第一个鸟塘,全村村民的年收入,仍然停留在两三千元的水平。村民的经济来源,仍然是种地,伐木和打猎,按今天扶贫标准,百花岭村的村民,大多数都可列入建档立卡贫困户。
高黎贡山是重要的自然保护区,随着中国*府环境保护力度的加强,伐木被禁,捕猎终止,猎枪和弓弩全部收缴,村民种地吃饭,卖山货挣钱,生活辛苦。那时村里不通汽车,村民赶街卖山货,要步行10多公里,辛苦往返,也卖不回几个钱。早年的百花岭村青年男子,能娶到外村的穷媳妇,实属万幸。早年嫁到百花岭村的姑娘,当然是走投无路的穷女孩,她们要哭好几天,满心天塌地陷的悲伤。
现在,姑娘嫁到百花岭村,满脸幸福,外出就业的大学生,很多辞职回村。村民老杨,想不到自己会变成高级酒店老板,他家在百花岭村投资万人民币,建盖了一座高档观鸟客栈。客栈有15间客房,装修讲究,品质很高,充满艺术趣味,配齐了无线网络和智能马桶。
从前,村民认为厕所多余和可笑,天是房,地是床,树林是茅房,哪里都可以方便。后来有了厕所,躲在里面方便,习惯了也觉得好,但他们坚持认为城里的马桶可笑,坐着拉不出屎。殊不知几年过去,百花岭村的村民,也在家里用上了智能马桶。
投资那么大,是因为去百花岭村的游客非常多。
年李朝山离开时,盈江县的石梯村也家家户户建起厕所,村里建盖了50万元的旅游公共厕所,几户村民家的客栈,都有配套的卫生间和马桶。
万事齐备,只欠客人。
观鸟旅游,不止云南在做,中国的若干地区,也早就在开发观鸟活动,名声在外,游客见涨,盈江县能分到中国观鸟旅游市场的一杯羹吗?前往盈江县的观鸟游客,会跟百花岭村一样多吗?
站在石梯村崭新木房房顶两只角上的木雕犀鸟,沉默不语,眺望山梁之下莽莽苍苍的森林,小鸟一闪而逝,山风轻摇,细雨如丝,空气中没有答案。
眼纹噪鹛。它的叫声是吸引人的特质之一,悦耳,富有变化,十分美妙。绘图:汤贺然
二十四、悬念何时落地
盈江县的观鸟产业,是一个悬念,类似于小说故事,人物躲闪,时隐时现,可疑气息摇晃,最重要的撞击却未发生,敞亮的结局迟迟未现,读者坐立不安。
故事悬念的文化核心,是本地拥有的巨大自然资源,这些资源现在还成为资源,就是因为人类活动未能进入。
这就麻烦了,迄今为止,因人类活动造成的自然界满目疮痍之痛,比比皆是,森林消失、河流干涸、空气污染、动植物灭绝,惨不忍睹。既然设了自然保护区管护局,就要做到有效管理和保护,严防自然资源受到破坏。
我对此有很大的担忧,更有很多疑问。
盈江县修公路、建乡村客栈、培训村民做鸟导,我认为很好。改善村民生活,帮助贫困人口致富,更好。但是,依靠人类硕果仅存的珍稀自然资源,鼓励游客进入深山的原始森林,当地的自然环境如何有效保护?所以,我去到云南德宏州府的芒市,首先就拜访了铜壁关自然保护区管护局的张永生副局长,向他请教盈江县观鸟旅游如何推动?
很巧,张副局长就是盈江县人。
他年从盈江县住建局调到县自然管护局任局长,年调离故乡盈江县,来到州*府所在地的芒市,任州铜壁关管护局副局长,现在没有局长,他暂时主持工作。
张副局长告诉我,云南德宏州的铜壁关自然保护区管护局,下设三个分局,盈江县一个局,陇川县一个局,瑞丽市一个局。三个分局,各管一个县市的片区。其中盈江县面积最大,动植物资源包括鸟类资源最多。盈江县也最偏远,贫困人口较多。如果能借观鸟活动,提升当地的经济发展,当然值得鼓励。
但是,工作难度很大。
《犀鸟启示录》作者张庆国:“我为了写好这本书,三次从昆明飞云南西部的中缅边境。进入高山村寨,寻访几十个当地人,了解他们的生命史,也了解山和河流包括森林的历史。在森林中经历暴雨倾盆的时候,整理出20万字的录音文字,再阅读和研究自然知识,写和修改,再改,把书稿谨慎交出。”盈江县的观鸟旅游资源,来自于自然保护区,更来自于侥幸生存于那片原始森林中的特殊地球生命,观鸟活动做得好,对盈江县和全州的旅游产业都有推动,做不好,破坏了生态,会被立即叫停。
这就面临着两难悖论,一方面要扶持观鸟旅游,帮助盈江县吸引游客进入,另一方面,要严格管护自然保护区,防范破坏和过度开发。但人类历史的进步,何时不是在两难悖论中前进?事情并非不可为,是要知道怎么做。
如此思考,就有了工作方向,州管护局要做的事,是*策支扶、技术培训和行为规范。
村民正在学习做鸟导,喂出了鸟塘,等待着游客来到。鸟导可以做,但要知道怎么规范地去做,村民不能恣意妄为,管护局不能不加分析地卡死。要研究思考,做出正确判断,宣传自然保护*策,提供相应的技术操作规范。
于是,保护区管护局做了几件事:
一是培训村民,跟盈江县的管护分局配合,安排专家去村里给村民讲课,介绍鸟类知识和环保知识。
二是为做鸟导的村民,办了鸟类监测员的手续,教他们在观鸟棚里定时监测,记录鸟类的活动规律。
三是给村民建于林中的观鸟点发放迷彩帐篷,既方便游客观鸟,又不惊扰鸟类。有些观鸟点很特殊,比如某个犀鸟窝,距离较远,恰好在不可进入的核心保护区,就不能在林中搭建木头房子观鸟,只能使用专业帐篷。帐篷每个0元,管护局无偿发给村民,观鸟季展开使用,季节过去,收回家中保存。
四是在村民的观鸟点做动物保护宣传,强调环保知识的专业性与严肃性。制作海报,粘贴到木牌上,固定在观鸟点。海报的文字中,有鸟类图片和详细的鸟类知识,并标有经纬度座标的定点定位。
五是对能干规范的村民鸟导进行专业培训,给予物资上的帮助,培养其成为规范操作的榜样。
然后,为观鸟棚做环保命名,定义为鸟类监测点。这非常重要,具有保护与支持双重意义。支持了村民做观鸟,也强调了观鸟活动中的环保意识,推广了环保概念。鸟导村民被任命为鸟类监测员,要求他们不能让鸟受惊扰,还要记录鸟的行为,观察鸟的健康成长过程。
再利于*府资源,帮助做推广。
《犀鸟启示录》扉页。全球余鸟种,中国有1种,云南有余种,盈江县有多种,占了云南鸟种的大半和中国鸟种的一半。云南省*府为推动旅游,曾跟中国最强的移动网络传播机构腾讯合作,运用最新的数字化智慧技术,打造了“一部手机游云南”的APP运用系统,该系统是腾讯集结28个部门46个团队的大批专家,花几年时间建成的云南旅游大数据中心。里面有两个管理平台、三类旅游应用端口、五套工作体系。下载“一部手机游云南”APP到手机上,打开进入,能很快搜寻到云南旅游的所有吃住行资料。
对于盈江县的观鸟,这是一个很好的推广窗口。
德宏州保护区管护局,拥有这个省级的重要旅游宣传资源。因为,全省收集旅游资料,首先与州里的专业机构联系,他们承担着全州自然资源资料的报送。于是他们把盈江县的鸟资源作为重点,做了一个”网上动物园”专栏,发布到“一部手机游云南”旅游平台,向全国和全世界,大力介绍盈江县的观鸟旅游,给予了当地村民强有力的支持。
我也去拜访德宏州文旅局,了解他们对盈江县的观鸟的支持。
州文旅局的领导告诉我,他们把在盈江县的“中国犀鸟谷”旅游命名,推送到了“一部手机游云南”的APP系统里,里面的德宏州旅游专栏第一幅图片,就是盈江县的犀鸟。
说到“中国犀鸟谷”的名称,需要解释。最初,我第一次随团采访,进入盈江县的铜壁关自然保护区,曾在半山看到路边矗立着几个粗大木柱,每个木柱的最上方,安装了一只巨大的木雕犀鸟,犀鸟站立粗壮木柱的顶部,木柱上刻了中国犀鸟谷几个大字,字上涂了醒目的红油漆。
这是抢占先机的文化命名与商业注册,“中国犀鸟谷”的命名创意,最早出于何人的脑袋?我来不及调查,但这个旅游品牌名称策划,无疑是非常智慧的。在杳无人迹的深山老林中,先立几根柱子,雕几只鸟默默站立,等待开发,会比发展起来再做,效果更好。
因为,先有命名,最方便强力宣传。
州文旅局,对盈江县的“中国犀鸟谷”文化旅游品牌命名,非常支持,在全州的旅游规划中,对此做出了醒目推广。同时,石梯村的观鸟旅游环境打造,州文旅局也出过大力,前面所述,石梯村小广场旁的漂亮公共厕所,就由州文旅局出资50万元建成,村内建文化活动室的资金,也出自州文旅局。石梯村建移动讯号基站和电网线路,州文旅局给予配合,协调相关单位,在手续报批中,做了旅游发展和脱贫致富的*策解释。
中央电视台曾在一个节目中介绍云南德宏州,州文旅局立即安排盈江县的傈僳族鸟导小蔡五进京,在央视的节目中,向全世界介绍自己的家乡,后来,州文旅局又把小蔡五推荐为全国的“乡村旅游能人”,让他每年获得一点国家经费,帮助他成长,也帮助村民成长。
这当然不够。
太平镇是直管石梯村的基层*府部门,我采访了镇*府的沙永胜书记,他告诉我,为了培育石梯村的观鸟旅游,他曾率几个村民,乘车去保山市的百花岭村参观,车上坐着的人中,就有村民彩四。正是那次现场参观考察,教会了彩四喂鸟塘,也教会了她坚持和等待,那次出行的8个村民,从百花岭村参观回来后,做鸟导的村民就逐渐增多了起来。
大家都在努力,大家都在等待。
悬念仍未揭开。
游客何时大批来到?
《犀鸟启示录》内页17-二十五、观鸟节的意义
云南保山市高黎贡山脚的百花岭村民,偶然与世界的观鸟活动相遇,参与了高端的自然观察与环境保护工作,成为职业鸟导和乡村旅游经营者,收入大增,过上富裕体面的生活。相邻的盈江县受启发,也想开发深山的观鸟旅游,帮助村民致富。
两个地区的发展,方法全然不同。
百花岭村的经历,叫做自我成长,它是不慌不忙,在自发状态下升温,成功后引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