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物种号称爬宠界的圣杯,现在想合法饲养比较麻烦,原来有段时间属于不在目录的物种,国内有少量出现。」By达叔
婆罗洲无耳蜥Lanthanotusborneensis
科:婆罗蜥科(隐耳蜥科)Lanthanotidae
属:拟*蜥属Lanthanotus
分布:只栖息于婆罗洲
习性:半水栖、穴居、夜行
别名:婆罗洲拟*蜥、拟*蜥、无耳巨蜥、婆罗蜥
体长:35~45厘米
适宜温湿度:22~29度
保育级别:公约物种CITESII
它真的是巨蜥一族吗?
婆罗洲无耳蜥属于婆罗蜥科拟*蜥属,独科独属独种(没有亚种),特别中的特别。因为属于Lanthanotus拟*蜥属,也会把它叫做婆罗洲拟*蜥,当然对人类来说它们并不带**,它和*蜥科亲缘关系非常近,和婆罗洲无耳蜥亲缘关系更近的是巨蜥。(有些资料会把婆罗洲无耳蜥当作是巨蜥科和*蜥科的中间物种)
*研究发现被婆罗洲无耳蜥咬开的伤口,凝血速度比正常伤口慢。进一步分析发现了这个物种的*腺和有*化合物,主要在凝血方面起到作用,所以可以判断这是一种微*的蜥蜴,但*性很弱。
婆罗蜥科往上的高阶分类中,婆罗洲无耳蜥属于巨蜥超科(Varanoidae),
除开灭绝科,婆罗洲无耳蜥是唯一一种不属于巨蜥科的巨蜥超科物种。
我们来细看下婆罗洲无耳蜥的外观特征。
它们脊椎骨数量较多,四肢短小,显得身体躯干特别长,一只婆罗洲无耳蜥的平均体长能有20~40厘米,目前有记录的最大体长在45厘米左右,雄性头部和体型要明显大于雌性。
头部骨骼特征和巨蜥非常类似,颈长并拥有9块颈椎骨,其他蜥蜴种类多不会超过8块;没有外耳孔(所以被称为无耳蜥或者隐耳蜥),但它们并不是聋可以借由震动听见声音;舌头深度分叉(有点类似巨蜥和蛇),喉咙会振动(类似蛙类),可以发出温和而嘶哑的声音。全身布满鳞脊化的鳞片。
因为婆罗洲无耳蜥和巨蜥的关系,加上它们的外形类似脚还没有完全退化的蛇类,让很多人认为它的特征可能揭露了物种演化的面纱,早先有种观点认为「蛇类的祖先可能是某种巨蜥」,而婆罗洲无耳蜥就是过渡物种。
但更进一步的研究显示,婆罗洲无耳蜥的独特外表是适应环境的结果,这个种群(巨蜥和婆罗洲无耳蜥)和蛇类有很近的亲缘关系,但说它们之间存在演化关系,条件并不充分。
距今万年前(恐龙灭绝之前),科学家还发现了类似婆罗洲无耳蜥的祖先,通过化石对比发现,这个物种的外观几乎没有太大变化,也就是说它们极有可能是从恐龙时代幸存下来的活化石。
*它们的寿命目前没有确切的数字,但据记录年一只个体被捕获后,饲养超过了7.5年(体长从38.2厘米长到了47厘米)。还有很多饲养超过10年的记录。加上被捕获个体在野外的年龄,婆罗洲无耳蜥应该有十几二十年的寿命。
爬行动物的圣杯的故事
这个物种的神秘不止存在于饲养圈中,它也是科研圈的圣杯。早先要获取一只婆罗洲无耳蜥,堪比中六合彩。
婆罗洲无耳蜥的首次正式描述发表要回溯到年前——年奥地利动物学者FranzSteindachner正式描述发表了这个物种。
但一直到年为止,84年的时间只有区区12只样本被捕获。到年左右,近40年的时间,学界获得样本的总数大概只有百只。
时间来到年5月30日,一支装备了GPS装置、笔记本电脑和双筒望远镜的研究小组,在印度尼西亚婆罗洲的一片茂密丛林中登陆。一家油棕公司委托他们调查该地区的环境情况,因为这家公司想把这片森林转变为种植园。
然而,这次普通的考察计划,调查队却发现了号称「爬行动物的圣杯」的物种在这里大量栖息。
这次发现后的年,一个调查小组的成员无意间在论文中透露了发现婆罗洲无耳蜥的GPS坐标和栖息地的环境描述,情况发生了重大改变。
全球的爬行动物收藏家和狂热动物爱好者马上陷入沸腾,一时间这个物种的出售信息遍布全球野生动物交易网站。
在当地还形成了一种类似产业的形式,当地人只要发现旅行者的目的在于抓捕这物种,当地人会直接售卖事先捕获饲养的个体。而这种当地人抓捕饲养,通过网络销售,竟然让这个物种的宠物市场,迅速饱和,最初高达美元一只的价格(日本当时第一对婆罗洲无耳蜥卖出了万日元/合25,美元以上的价格),单价一直下跌,最后稳定在3美元左右。
据推测,当时被贩售的婆罗洲无耳蜥的数量有数百只之多,因为它们并不在保育物种之列,国内市场也有少量出现。(个人感觉在这时把它们称为爬宠圣杯,显然是过誉了。但它们的稀少程度和高昂的价格,依然是普通物种无法比拟的)
那为什么婆罗洲无耳蜥明明有相当的数量,早期却发现不了呢?主要是两点原因。第一是这个物种生态隐蔽性非常强,且分布地非常狭窄,整个婆罗洲它们分布的区域只有5处,且相聚仅仅平方公里;第二印度尼西亚婆罗洲这个地方非常落后,早期科研调查无法有效开展。
在这些狭窄的栖息地中,它们的密度可能非常高
冥冥中这个物种肯定特别被造物主眷顾,年后没几年,这个物种被成功人工繁殖了出来(最成功的是一家日本动物园,后文会细说),且它的保育级别被紧急提高。
饲养、性情、喂食
它是一种半水栖、喜穴居的完全夜行蜥蜴。在原产地婆罗洲,它们栖息在海拔米以下的低地,那里通常属于雨林地区,婆罗洲无耳蜥就在溪流、稻田这些地方活动。
原产地环境
饲养的环境需要布置一定的水域环境(很多饲养者是在一个水体环境中加上小块陆地),且水体环境最好能深一点,加上一些用于躲避的设置。它们擅长游泳和潜水,在水中它们会闭合上半透明的眼睑,且能呆上几个小时不动。
它们的尾巴会起到固定在身体的作用,在野外可以用尾巴缠绕在岩石上,防止被洪水冲走。危机情况下,尾巴还可以自割,但不会再生。
它们的小眼睛不喜欢光线直射,饲养环境摆放位置不能正对阳光。生活的环境温度大概在22~29度,不能长时间高过30度,最适宜温度在24~28度。水环境PH值中性较为适合。
和其他爬宠相比,饲养婆罗洲无耳蜥感觉很特别,颇有点中国龙的味道。但对重视互动爬友来说,这个物种非常不好动,行动速度比较缓慢(这点对饲养者来说算优点)。
刚捕获的野生个体有相当的攻击性,特别是雄性(可能是领地意识的关系)。适应环境和人类后,会展现出温顺的一面。
食物的话,会吃蚯蚓、甲壳类和鱼类。人工饲养环境中食性非常杂,目前有记录的食物包括鱼类(整只或者切块都可)、蚯蚓、鱿鱼、虾、蝌蚪、蛋*、猪鸡的内脏、乳鼠、蚌等等,可能类似龟粮类的人工饲料也不在话下。成体通常每周进食1到2次,但有时候也会选择间隔更长时间不进食。
咬住食物后,它们通常会微微淹没入水中,再吞咽食物。还能通过鼻孔排水分,类似水龟。
在日本开花结果
说到婆罗洲无耳蜥的繁殖,就不得不提到日本静冈市体感型动物园iZoo。这是全球第一个成功孵化婆罗洲无耳蜥的地方,并且后来连接六年成功繁殖出这个稀有物种,非常了不起。
动物园园长·白輪剛史(左),他是一位资深爬友
也因为这家动物园的推动,婆罗洲无耳蜥在日本知名度很高
截止到年11月,
这个动物园已经累计成功孵化超过50只婆罗洲无耳蜥BB
婆罗洲无耳蜥是卵生物种,野生环境中,成年蜥蜴会在水中交配,交配时长非常可观,一些野外观察资料显示它们从交配开始到结束要持续44个小时,人工环境下观察到的时长也在30小时以上,难以想象的持久。
交配中的婆罗洲无耳蜥
大部分蜥蜴交配时长只有半小时
雌性每次能下2~12枚卵,根据日本动物园的资料,孵化温度设定在27°c,80~83天孵化,温度设定在25.5°,天左右孵化。
刚出生的无耳蜥宝宝进食欲望旺盛,动物园每三天喂食一次,一次喂三条蚯蚓。
幼体开食视频
当下情况
目前在国内这个物种基本就是能看不能玩的封印物种。在国外虽然养的人不多,知名度一直很高(特别是日本),毕竟单价依然不低。
怪物猎人里的暴恐龙形象就借鉴了婆罗洲无耳蜥
它们的原产地目前处于严格管控的状态,日渐下落的价格,CB化的成功,应该没有多少国外愣头青会铤而走险。
这个物种在一段时间内的数量严重下降,不是原产地破坏,就是因为所谓爬宠野采造成的。未来也看不到任何放开保育级别的可能,即使在附录二类开放的国家,婆罗洲无耳蜥应该也只是一直维持少量供应的状态吧。
对于“爬宠圣杯”,对于当年单只售价超10万人民币的神物,这个结局并不算差,动物园见。
想了解更多物种
编写丨达叔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