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瓜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世界自然遗产旅行系列十四野性潘塔纳尔
TUhjnbcbe - 2021/8/17 3:18:00

巴西:野性潘塔纳尔

我在雨季来临前走进潘塔纳尔保护区,全球最丰富的水生植物集中地,也是动植物最密集的生态系统。雨季,这片湿地超过80%面积会被水淹没,经过旱季煎熬的动物们在一片汪洋中开始“狂欢”,直到第二年5月旱季来临,水位下降,湖泊缩小,水塘干涸,湖塘重又变成草原,高温下的鸟兽苦苦挣扎,等待雨季的到来。如此自然循环,年复一年。

潘塔纳尔保护区

PantanalConservationArea

入选时间:年

遗产编号:

标志景观:森林、湿地、沼泽、草原和河流

代表物种:美洲豹、食蚁兽、大水獭、南美貘、水豚、金刚鹦鹉

年11月,我为了拍摄美洲豹,专程来到巴西。从圣保罗飞往巴西西南小城库亚巴(Cuiabá)的飞机满员,这座城市是马托格罗索州(MatoGrosso)的首府,距离北潘塔纳尔(NorthernPantanal)最近的机场所在地。向导何塞接上我们,中午在通往潘塔纳尔的门户小镇波科内(Poconé)用过餐,我们向马托格罗索国家公园(PantanalMatogrossenseNationalPark)进发。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修建的穿越湿地的公路TranspantaneiraParkRoad竟然长达公里,足见湿地面积之大。进入公路前和师妹在大门口合影留念。

两个西语妞儿的潘塔纳尔之行

Pantanal,葡萄牙语意为“沼泽”。从地图上看,潘塔纳尔位于南美大陆的正中央。由于受到安第斯山脉形成之前的大规模地壳挤压,三面高地环绕,中间是地势平坦、略有坡度的潘塔纳尔大平原。平原上河流蜿蜒密布,发源于巴西高原的南美第五大河—巴拉圭河向南流到此处。河水带来大量沉积物和土壤侵蚀的残余物,淤积起来形成沼泽湿地,造就了这个生物多样性的摇篮。说是湿地,其实森林、湖泊、沼泽和草原各种地貌兼具,一个面积庞大、复杂多样化的生态系统。发现了多达种鸟类、种哺乳动物、种鱼类、种爬行动物以及种蝴蝶。

因为气候的缘故,潘塔纳尔一年中有两副截然不同的面孔:雨季,河水暴涨,在平地溢出无数大小湖泊池塘,三分之二的土地被水淹没,湿地的水平线徒然上升3-5米,转眼成为水乡泽国。11月中,雨季刚刚开始,绿意盎然,我期待着沿途可以看到野生动物。然而,最先映入眼帘的却是草地上成群的奶牛,长长的栅栏圈围起来,感觉进入了一个水草丰美的大牧场。何塞告诉我,这里98%的土地为私人所有,大部分用做了牧场,放牧也是唯一被允许在马托格罗索国家公园外围进行的人类活动。雨季淤积出的沙质和黏质土壤早已不适合农业种植,好在旱季时土壤相当干燥,很适合发展畜牧业。尽管只有1.3%的区域被划为潘塔纳尔保护区(PantanalConservationArea),依然被世界自然基金会(WWF)评为全世界保护得最好的湿地系统之一。

美洲豹or美洲虎?

若夫里港(P?rtoJofre)这个位于潘塔纳尔湿地北部的小渔村,二十年前还名不见经传,随着穿湿地公路的打通,越来越多游客涌入,旅游业逐渐发展起来。这里成为人们探索美洲豹之旅的起点,跟随专业向导乘坐快艇前往美洲豹密度最高的地区,目击率在九成以上。

坐船搜寻美洲豹

每天早上七点,我们准时开始沿着库亚巴河(CuiabáRiver)搜寻美洲豹。进入雨季,水位上升了不少,河道两岸的树木很快便只会露出树冠了。作为美洲大陆的顶级掠食动物,独来独往的美洲豹生性凶猛,行踪诡秘,且栖息在人迹罕至之地,很难被发现。然而,和亚马孙雨林相比,潘塔纳尔的美洲豹更容易见到,一来湿地的植被矮小,视野开阔;二来旱季动物们大都聚集在水源附近,河岸是美洲豹的最佳觅食地,加上坐船搜寻拍摄也十分安全。除了具备超凡的眼力,向导找美洲豹的秘诀之一是听鸟儿的警报声,如果有美洲豹在下面走动的话。

美洲豹喜欢呆在岸边阴凉处

美洲豹是猫科动物里面的佼佼者,游泳、爬树、跳跃等样样在行,捕猎技能高超。原本期待拍到美洲豹捕食凯门鳄的精彩场面,结果只等到一对亚成年的美洲豹兄弟给我们上演如何抓鱼。只见它沿着河岸巡视,不慌不忙将鱼赶到浅水区,由于背对着我们,只能看到它用爪子捣鼓了几下,便叼着鱼转身跳上堤岸。刚趴下正打算开吃,一抬头看到大家的长枪短炮对准了它,美洲豹觉得不妥,吃条鱼还要被围观,索性起身叼着鱼钻进了草丛中,真是个小气*。另一处,它的兄弟刚吃完鱼,舔着爪子洗着脸,一副心满意足的表情。食物过于丰盛,我不知道还有哪儿的“大猫”如潘塔纳尔的美洲豹这般逍遥自在。

看着它健硕的身材,尽管披着一身橘*色皮毛,身上的豹纹呈玫瑰花状,却没有花豹的斑点匀称,“玫瑰花”里还有小斑点。美洲豹属于豹亚科豹属,但体形更接近于虎,好像披着豹纹外套的虎,难怪又被称作“美洲虎”。美洲豹是典型的机会主义者,它的食谱可以拉个长长的单子,高达87种,除了凯门鳄,水豚和食蚁兽也是美洲虎的最爱。由于捕食对象并非速度型的动物,加上湿地地形也不利于长途奔袭,美洲豹多采用“守株待兔”的方式,潜伏在暗处,等待猎物靠近或慢慢接近猎物,距离近了,它便一跃而出,咬住猎物喉咙直到窒息才松开。美洲豹的咬合力惊人,可以直接用犬齿咬碎鳄鱼的头骨。

从后面看美洲豹,虎背熊腰

一周的时间很快过去了,我不仅如愿以偿拍摄到美洲豹,更见证了湿地精彩的生态世界,巨水獭、小食蚁兽和紫蓝金刚鹦鹉都是第一次出现在镜头下,每天都有惊喜等着我。

彪悍“河狼”巨水獭

午后赶上一场阵雨,雨后遇见一个巨水獭(GiantRiverOtter)家族。这种有着“河狼”之称的水栖食肉哺乳动物濒临灭绝,但它们在潘塔纳尔的小日子却过得挺滋润,此刻,巨水獭正手捧肥美的河鱼大快朵颐。

11月,即将进入雨季,河水涨了不少,巨水獭的好日子就要来了。这个家族新出生的两头小水獭已经可以独自下水了,但捕猎能力还差点儿,于是巨水獭父母不辞辛苦,一趟又一趟为孩子们带来鲜美的活鱼。小水獭叼着鱼趴在岸边啃起来。水獭是水陆两栖动物,大多在水中交配,巢穴入口多在水下一到两米的地方,并向上延伸到靠近水边的树根、树墩、芦苇和灌木丛下,利用自然的低洼来筑巢。

亿万年来巨水獭都是以家族形式生存着,祖祖辈辈生活在南美亚马孙河的支流中。作为高智商的物种,巨水獭有着高超的捕猎技巧和生存能力,不停地在各个住处轮换着居住,躲避着连自己都弄不清楚的危险。我近距离观察一只正在进食的巨水獭,发现它的牙齿特别锋利。它们的食物包括食人鱼,甚至敢和美洲豹叫板,偶尔也会攻击凯门鳄,总之,是这个水域当仁不让的霸主。

小水獭相互追逐、撕咬、翻腾,熟悉着捕猎的要领。成年巨水獭则在一旁惬意地躺游来游去,随着缓慢波动的水流飘荡起伏。这样幸福的日子恐怕只在潘塔纳尔才有吧。

小食蚁兽

小食蚁兽,这是我在南美见过的最奇特的动物。那些同地区的明星物种如大水獭、美洲豹、水豚,甚至南美貘都比不上它带给我的震撼,犹如见到外星生物。食蚁兽,在之前十余次的南美旅行中从未见过,也没有列入此行的必拍名单中,然而这次邂逅却让我成功路转粉。

通往度假村的途中,何塞一边开车一边指给我看道路两边那些高大的蚁塚,“这片地区是食蚁兽最常出没的,我们明天早上碰碰运气吧。”第二天早上六点,晨曦微露,我们便出发了,清晨和*昏是它们活跃的时间。沿着公路开了十分钟,好运就降临了。“小食蚁兽”,何塞兴奋地指着远处空地上一头匆匆走过的外貌奇特的动物,只见它身长不到一米,披着一身长毛,吻部尖长,头和身体的比例极不相称。四肢白色,身体却是黑褐色,好像穿了件坎肩儿。它低头快步穿过空旷的草地,不时停下站起来四周张望,一副很紧张的样子。我们在百米开外注视着,却见它爬上了一棵大树,原来这是赶回家呢,怪不得这样谨慎,生怕有天敌尾随。然而,它还是被发现了,好在是摄影师。

小食蚁兽站起来查看周围动静

知道它住哪儿就好办了,我小心翼翼地走近小食蚁兽的巢穴。这是一株不算太高的棕榈树。我站在树下耐心等候,很快小食蚁兽现身了,竟然是一大一小两只,食蚁兽妈妈带着孩子顺着宽大的枝叶爬到另一棵树上。它们行动缓慢,看起来很温和,然而,为什么是树栖呢?我以前一直以为食蚁兽是在地面上生活的。属于哺乳纲贫齿总目披毛目下蠕舌亚目的食蚁兽共有两科四种,最大的大食蚁兽连同尾巴体长可达1.8米,中型的便是面前的小食蚁兽,体长约90厘米,还有一种中美小食蚁兽,体型更小,最小的侏食蚁兽体长只有35厘米,却没有管状鼻。

食蚁兽的祖先和恐龙来自一个时代,但全身上下除了舌头,几乎没有进化过。嘴里没有牙齿,完全依靠伸缩自如、富有粘液的舌头舐食蚂蚁等昆虫。说起它们的食物,食蚁兽很挑食,经过数百万年的进化,成为自然界捕食蚂蚁的顶级高手,全身各个器官都为此重建:灵敏的嗅觉能快速发现蚁穴,用锋利的钩爪扒开表层的泥土,挖掘蚁穴,然后管状长嘴伸入狭长的蚁穴,几十厘米长的舌头充满黏液,能以每分钟次的频率伸缩,将蚂蚁源源不断送入口中。它们的体型也因此变得比例失调,头骨细长脆弱,为了捣毁蚁穴,前肢强有力,呈镰刀状的钩爪。由于食蚁兽的体温保持33摄氏度左右,能量消耗方面比一般动物小,故平时只需进食蚂蚁便足以满足活动所需的能量。据说大食蚁兽一次可以吃掉三万只蚂蚁。

高大的蚁塚

小食蚁兽的生活习性与大食蚁兽差别很大,它们习惯栖息在树上,尾巴可以盘卷,偶尔在地面上活动。白天一般藏在大树上,很少像大食蚁兽那样主动出击捣毁蚁穴,喜欢坐等爬到树上觅食的蚂蚁。看着小食蚁兽母子消失在浓密的树叶中,我恋恋不舍离去,希望下次有机会再见到这种古怪又善良的动物。

“交际花”水豚

潘塔纳尔的日子里,我与南美特有物种—水豚(Capibara)始终处于每天“开门即见”的状态。度假村周围的草地上,白天黑夜都聚集着不少这种世界上最大的啮齿动物。

水豚主要分布在南美洲的巴西南部、玻利维亚、阿根廷北部,以及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和巴拉圭的植物繁茂的沼泽河流附近。作为一种半水栖的食草类动物,它们可以在水中潜水五分钟以上。从第一次进入亚马孙河雨林,我就觉得水豚是一种好脾气的动物。它们本性温顺乖巧,喜欢安静,动作也迟缓。后来见得多了,发现不仅好脾气,还是个“交际花”,朋友不少。

水豚外貌憨厚,头大颈小,尾巴几乎没有,耳朵又小又圆。原以为水豚是棕褐色,这次竟然见到了五颜六色的:红褐色、紫褐色、*褐色,成年与幼体色彩相差很大。我在清晨遇到一大家子,二十多头,正趴在河岸边休息。水豚喜欢在水边消磨早上的时光,在一天最热的时候休息,在*昏和夜晚觅食,

一只淡紫蓝鸦(PurplishJay)大咧咧地站在水豚身上,水豚习以为常了,它身上的小鸟我见过的就有三、四种,帮它除虱去虫,这种共生关系在自然界常见。一头水豚躺下,露出侧腹和肚皮让鸟儿彻底清洁。不仅和小鸟是好朋友,连天敌凯门鳄也时常和它们友好相处,前提是前者吃饱了的情况下。

傍晚,我从阳台望出去,惊讶地发现草地上聚拢了多达上百头水豚。原来为了躲避附近出没的美洲豹,它们知道人类的世界最安全,于是,在夜幕降临之前,都来到酒店附近。看起来蠢萌的家伙,其实聪明得很。

野性乐园

正午,热带炙热的阳光下,一切生命都变得慵懒起来。哺乳动物各自找地方凉快去了,鸟儿成为潘塔纳尔的主角,常见的除了绿鱼狗、黑领鹰和大食蝇霸鹟,还有各种水鸟。

我第一次见到裸颈鹳(Jubiru),这种一米多高的大鸟与鸵鸟高度相仿,却没有丧失飞行能力,被视为潘塔纳尔湿地的标志鸟种。它们在高高的大树上打造的巨型巢让人侧目。

没有专门的鸟导,此行共拍到近百种鸟,可见当地鸟类资源的丰富,大多在坐船找美洲豹的途中。五十多种加新鸟种中,最珍贵的当属野生紫蓝金刚鹦鹉(HyacinthMacaws)。全球95%的紫蓝金刚鹦鹉出自巴西。由于体型硕大(一米长)、羽翼绚丽、行为独特,这种金刚鹦鹉一直是宠物市场追捧的对象,身价昂贵,黑市售价高达一万美金,导致野外数量稀少,不幸成为世界上最珍稀的物种之一。

潘塔纳尔湿地是紫蓝金刚鹦鹉重要的栖息地,它们生活在棕榈树林中,以两种棕榈果实为食。这些家伙非常呱噪,很远便可以听到。我站在树下,看着它们用强有力的巨喙啃咬棕榈果,身上的钴蓝色羽毛在自然界也是罕见的色彩,长得美却为种群带来生存危机,这样的事情在历史上已经发生了很多次,希望这些紫蓝色的精灵这次可以幸存下来。

道路两侧,俗称“水葫芦”的凤眼蓝(WaterHyacinth)遍布水塘,密密叠叠,其间闪烁着许多亮晶晶的东西,定睛一看,吓了一跳,原来水里挤满了大大小小的凯门鳄(Caimen),数量之多,让人瞠目。之前在亚马孙雨林,见到最多也不过十几条,这里动辄就是几十条挤在一起,而且距离公路仅数十米,顿时颠覆了眼前田园牧歌式的印象,如此多的牲畜与凶猛的野生动物共处一处的场景我还是第一次见到。听说这种中小型鳄鱼在潘塔纳尔竟然有一千万条之多,真令人难以置信。很快我便验证了这个说法,凯门鳄无处不在,但凡有水的地方,几乎都可以见到浮出水面的圆溜溜的眼睛。在草地上晒太阳的也不少,如雕塑般张着大嘴一动不动。最后两晚的度假村,我房间前面的小水塘里也有不少,“与鳄同眠”,听起来是不是很刺激?好在它们天黑才出来活动觅食。

吼猴也是这里的明星。大嗓门十公里外都能听到,好在我走到树下,它们安静地注视着我,这是南美体型最大的猴子,雄性看起来很威严。

暮色下,这个被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WWF)誉为“地球上最生机勃勃的栖息地之一”又结束了一天,虽然每天长达十个小时的河上搜寻,暴晒、暴雨和蚊虫是“标配”。然而,当野生动物们为我展示它们动人的世界,那一刻,一切辛苦都是值得的。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

潘塔纳尔保护区由四个保护区构成,总面积,公顷。位于巴西中西部马托格罗索省西南角,占巴西潘塔纳尔湿地面积的1.3%,潘塔奈尔湿地是世界上最大的淡水湿地生态系统之一。该地区最主要的两条河流—库亚巴河与巴拉圭河都从这里发源。潘塔奈尔自然保护区内动植物的种类和数量非常可观。

阿兹猫Cecilia

1
查看完整版本: 世界自然遗产旅行系列十四野性潘塔纳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