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缤纷世界·
期待所有美好
部编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是习作单元,单元人文主题引用了罗丹的名言:“生活中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语文要素是“体会作者是怎样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以及“仔细观察,把观察所得写下来”。单元包含两篇精读课文《搭船的鸟》和《金色的草地》,两篇习作例文《我家的小狗》和《我爱故乡的杨梅》以及交流平台、初试身手等板块。三年级是习作起步阶段,学生面临害怕写、不会写、写不好等困难,本次习作又非学生所熟悉的写人、写事类题材,这给习作又增加了难度。教师应该通过精准定位、精心准备、精当指导帮助学生克服困难,提高习作能力。
一、精准定位,厘清习作目标
·1·从《课标》看年段要求
版《语文课程标准》明确了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应当学什么、怎样学,教师应该怎样教等要求,提出了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的基本标准。根据《课标》要求,中年级的学生应当“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由此可见,无论中年级的习作主题是什么,教师都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习作兴趣和信心,在习作中运用积累的语言材料,习作后能与人分享。
·2·从教材解编者意图
三上的习作单元以“观察”为主线,借两篇精读课文让学生从阅读中学表达,并体会“留心观察”和“细致观察”的好处,意在培养学生在生活中留心观察的习惯,并在“交流平台”中进一步这一要求。“初试身手”既是对前两篇课文的学以致用,也是为后面的习作做好铺垫。习作例文从写作的角度赏析,各有特点:《我家的小狗》通过对不同场景中小狗的描写,描绘出小狗的可爱;《我爱故乡的杨梅》则从不同角度介绍了杨梅,表达出对杨梅的喜爱。但是,从编者所配的批注可以看出,两篇习作例文并非引导学生仿照其去写作——这对习作起步阶段的学生而言,无异于还没学会走就先跑起来。习作例文的呈现,是为了进一步让学生明白:细致观察是准确表达、生动表达的前提。
·3·从学情定学习起点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考虑学情、了解学习需要是设定教学目标的重要依据。三年级的学生在此前的学习中接触过跟“观察”相关的内容,比如统编二下第16课《雷雨》写到了雷雨前中后的景色变化,书后练习中有“读一读,说说你见过什么样的雨,当时是怎样的情景”,这就是对培养留心观察习惯的铺垫。但是,从“观察”到写下“印象最深的事物或场景”,从“写话”到“习作”,从词句到段落,是不小的跨越。其实,“观察”并非一下习得,也不是用过就丢的,它应该成为贯穿学习过程始终的好习惯,因此在实际教学中,不妨分步教学、拾级而上:将此次观察习作拆分为系列习作活动,在学期初就启动,贯穿整个学期,从培养习惯到完善书面表达,进行系列指导,真正落实单元习作要素。
综上思考,笔者将习作五前置,将习作目标定为:
(1)留心观察周围事物,把最近观察时印象最深的一种事物或一处场景写下来。(2)学习细致地观察,将观察所得写清楚。
(3)能将自己认为写得好的部分读给别人听,与同伴分享自己的观察感受。
二、精心准备,积累习作素材
叶圣陶说:“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泼地昼夜不息。”习作素材、习作语言都源于生活,更何况本单元习作的主题是“观察”,教师必须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培养他们的观察习惯,并引导他们记录观察所得,为本次习作积累素材。
1.我们可以观察这些
虽然习作要求中没有限定观察的对象,但是大千世界,可观察的有那么多,到底应该观察什么呢?如果观察面太广,显然不利于习作和指导;如果限制太多,又不符合小学生的天性。不妨还是从教材着手:《搭船的鸟》记叙的是探亲路上偶然发现的翠鸟,《金色的草地》讲述了长满蒲公英的草地变色的秘密。无论是翠鸟还是蒲公英,都是生活中的事物,它们小而寻常,轻易不会被发现;再比如《我家的小狗》和《我爱故乡的杨梅》里观察的对象是宠物和特产,即便常常接触也不一定会展开观察。由此,我们可以先引导学生去观察身边的容易被忽视的事物,这样,既设定了一个范围,又不至于拘束学生的观察行为。
2.我们可以这样观察
在字典中,“观察”的意思是:“有目的、有计划的知觉活动,是知觉的一种高级形式。观察不止是视觉过程,是以视觉为主,融其他感觉为一体的综合感知,而且观察包含着积极的思维活动,因此称之为知觉的高级形式。”由此可见,“观察”绝非“看”,甚至不止是看、听、嗅、摸等感觉活动,还涉及思维活动。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如何开展观察。在学完精读课文后,可借“初试身手”让学生初步感知观察时可以调动多感官。此外,《搭船的鸟》第三小节、《金色的草地》第三小节以及习作例文中,都写到了作者由所见引发的思考、联想,通过这些具体的语言材料让学生明白:观察离不开思考。
3.我们可以这样记录
习作素材的积累离不开文字的记录,记录的方式对正式写作有着重要影响。对于本次习作的观察记录,最初笔者制作了“观察记录表”(如图1),表格明确地记录了观察时间、地点、对象、观察中的发现。但是,从几天后收上来的表格看,学生在填写中容易被表格的形式束缚,填写的内容更像科学观察报告。而且,这份表格并未体现精读课文和习作例文在观察方面给予学生的引导。
图1观察记录表
经过思考,笔者把观察记录进行了两点修改。第一,联系本学期要学写日记这一要求,鼓励学生以日记的形式记录观察所得,同时培养观察和记日记的习惯。第二,充分利用习作例文的引领作用,在教学《我家的小狗》时,和学生共同绘制“太阳图”(见图2),教学《我爱故乡的杨梅》时,引导学生读懂并填写例文后的表格。
图2《我家的小狗》“太阳图”
当学生有了日记、太阳图、表格的知识储备,并了解了它们的适用情况后,他们就能选择合适的方式记录观察所得;反过来,这些记录形式也影响着他们的观察方式。第二次收上来的观察记录无论从内容还是形式上,都有了质的提升,选择表格、“太阳图”各一例展示如下(见图3)。
图3学生观察记录举例
三、精当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