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跟大家做了一个分享,内容是三上五单元的试教反思——习作单元教什么?怎么教?
三上五单元一共有一篇导读,两篇课文,两篇例文,一个交流平台,一则初试身手,和一次习作练习——“我们眼中的缤纷世界”。导读中对学生的能力要求是“体会作者是怎样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要仔细观察。”也就是说,这个单元就是要教会学生仔细观察并且表达出来。
怎么观察才叫仔细观察呢?
“交流平台”中用了两个词组:一是“有新的发现”,二是“有更多更深的了解”。并举了课文中的例子。
从导读和交流平台看来,本单元教什么十分清楚,就是——细致观察。
细致观察在课文中是怎么体现的呢?
我试教的第一课是《搭船的鸟》。这篇课文的课后第一题是:读课文,想想作者对哪些事物作了细致观察,说说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不用说,全文观察最细致的是翠鸟。从它一飞上船的时候,作者就盯着它。它的外形、颜色,它捕鱼的姿势都通过作者的眼睛,生动地呈现出来了;除了观察仔细,作者还用了精准的动词来描述翠鸟的身手敏捷,除翠鸟外,作者还观察到的是打在船篷上的雨,在船后用力摇橹的渔夫。尽管都只有一句话,却很能体现作者观察的细致。
既然是要为写而教,那作者是怎么把仔细观察到的内容表达出来的呢?我先阅读了翠鸟的外形部分:
我看见一只彩色的小鸟站在船头,多么美丽啊!它的羽毛是翠绿的,翅膀带着一些蓝色,比鹦鹉还漂亮。它还有一张红色的长嘴。
整段话围绕着“彩色”一词来写。羽毛翠绿,翅膀蓝色,长嘴红色。除了观察的时候聚焦了翠鸟颜色丰富的特点,观察还有一定的顺序,从整体到部分。
我将这段话与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的《翠鸟》一文做了对比,同样也是写翠鸟的外形,文章是这样写的。
翠鸟喜欢停在水边的苇秆上,一双红色的小爪子紧紧地抓住苇秆。它的颜色非常鲜艳。头上的羽毛像榄色的头巾,绣满了翠绿色的花纹。背上的羽毛像浅绿色的外衣。腹部的羽毛像赤褐色的衬衫。它小巧玲珑,一双透亮灵活的眼睛下面,长着一张又尖又长的嘴。
这段话围绕着“鲜艳”来写。红色的小爪子,橄榄色的头巾,翠绿色的花纹,绿色的外衣,赤褐色的衬衫。很显然,我们要思考一下才知道这些颜色确实是鲜艳的。这些颜色的组合比《搭船的鸟》要难得多。
编者舍弃《翠鸟》,选《搭船的鸟》一文,是不是因为《翠鸟》难度太大的原因呢?通读三上的习作,我们发现,围绕着一个词来把一段话写清楚,正是三年级上册的习作要求。比如,第六单元的习作要求就明确提出:借助关键词理解一段话的意思;习作的时候,试着围绕一个意思写。
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搭船的鸟》一文中写鸟外形的句子更容易理解和掌握,作者是怎么把翠鸟的彩色写出来的。观察的顺序也更简单。
这一篇文章,观察的细致还体现在翠鸟捕食的迅速。一下子,没一会儿;冲、飞、衔、站、吞。这些形容词、动词的选择和运用都非常精准。我们同样也可以拿《翠鸟》来做比较:
小鱼悄悄地把头露出水面,吹了个小泡泡。尽管它这样机灵,还是难以逃脱翠鸟锐利的眼睛。翠鸟蹬开苇秆,像箭一样飞过去,叼起小鱼,贴着水面往远处飞起了。只有苇秆还在摇晃,水波还在荡漾。
这段话运用了对比描写,环境描写,精准的动词来描写,相对来说,难度也要大一些。
《搭船的鸟》两段文字都是围绕一个词来写的。外形的彩色,动作的迅速。通过与《翠鸟》一文的对比,可以明显发现,对学生观察细致的要求是:能聚焦一个特点,围绕一个词把一段话写清楚。
根据对教材的分析,我拟定了三个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正确认读本课十一个生字,会写八个。能背诵喜欢的段落。
2、学习作者是怎么细致观察,怎么表达的。(明白观察要抓特点,有顺序,表达的时候要围绕一个词语来讲述。
3、感受人与动物和谐共处的美妙境界,培养学生亲近自然,热爱自然的美好情感。
教学的步骤有五:
1、谈话导入,生活中的观察
2、聚焦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