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还记得么?
今年,是王步先生诞辰周年。这位近代青花史上划时代的大师,出生于年,站在大历史角度回溯,正是戊戌变法的多事之秋,到如今,时间已过去两个甲子。
而他本人的创作生涯也历经*阀混战、日寇入侵、解放战争和新中国建立。跌宕的乱世,对他本人来说,是苦难的经历,但是却客观上,丰富了他对活在人间的理解,也客观的影响了他的青花创作。所以不世出的大师,纵需有个人的努力和天分,也要有时代和命运的造化,缺一不可。
浣溪古窑为了纪念大师
诞辰双甲子
特推出青花单翠铃铛杯
用描摹经典的方式致敬大师
(浣溪古窑青花单翠铃铛杯)
或许是“水分五彩”的缘故,羽毛青蓝变幻奇妙的翠鸟,便成了是青花器物上常见的花鸟图案。
浣溪古窑青花单翠铃铛杯,留白极大,构图简练空灵。
水面小鱼数尾,空游无依,往来翕忽,自得其乐,悠然忘机。
这一刻,似乎连静立芦苇、伺机捕猎的翠鸟也为之静化,然而这静态的画面似乎又是短暂的,看翠鸟那绷紧的羽毛、蹬紧的腿爪、以及盯紧水面眼睛,下一瞬,可能就如课文所描写的——
小鱼悄悄地把头露出水面,吹了个小泡泡。
尽管它这样机灵,还是难以逃脱翠鸟锐利的眼睛。
翠鸟蹬开苇秆,像箭一样飞过去,叼起小鱼,贴着水面往远处飞走了起。
只有苇秆还在摇晃,水波还在荡漾。
(《翠鸟》人教版三年级课文,作者菁莽)
(浣溪古窑青花单翠铃铛杯)
芦苇葳蕤
莲叶田田
清新的空气里
芦秆略有震颤
一小团翠蓝
竟然是一个精灵在眨眼
这便是翠鸟
静则聆听天籁
从容安闲
动则伺机而发
迅捷如箭
一份平静安宁出自天然
静美守候
诠释着静躁相宜的优雅古典
独怜翠鸟烟波外
犹向晴天立钓矶
又想起
儿时的语文课文
在翠鸟飞来的时候
我们远远地看着它那美丽的羽毛
希望它在苇秆上多停一会儿
(《翠鸟》人教版三年级课文,作者菁莽)
让翠鸟在苇秆上多停一会儿
我们应该感谢王步先生
(王步先生作品纹样)
(王步先生作品纹样)
王步(--),字仁元,号竹溪,晚年所作青花瓷常署“陶青老人”,底款用“愿闻吾过之斋”。
(王步先生落款)
知识链接中国陶瓷美术大师王步,世称“青花大王”。正是他将中国水墨完美地搬到了瓷器上,不仅笔意神韵不输纸上作画,而且更有层次感和立体感,功力之深厚无人能出其右。作品题材非常广泛,尤以花鸟见长、造诣最高,也最受藏家喜爱。
单翠是青花泰斗王步的拿手绝活,所绘翠鸟姿态优雅、目光锐利,专注水面之浮鳞,虽然画面简单,空间留白大,但几欲破图而出、动感满满。
(浣溪古窑青花单翠铃铛杯)
浣溪古窑传承先贤技艺,
在失败中摸索,在改过中进步——
追摹古人、别出新意,分水技法层次丰富、立体感强,得真趣、自成一家。
浣溪古窑青花单翠铃铛杯,线条细腻、流畅自然,羽毛、爪、眼、喙细节清晰,栩栩如生,静态中体现动感。
感谢画师留存的资料,让我们可以有幸欣赏到“分水”前的杯子。
(“分水”工艺前的杯子)
知识链接“分水”,也称“混水”,青花绘制工艺之一。在勾好的轮廓线内,用含水量为82-96%的青料填色称之为分水。分时笔吸满料水,依照轮廓线进行填色,色分深浅,料水亦有浓淡,可分为头浓、正浓、二浓、正淡、影淡等5至9种不同色阶。这种“料分五彩”的分水技法,倒是合了那句广为流传的歌词——素胚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
呵呵,尽管专家说周杰伦的《青花瓷》其实是汝窑,但是这句歌词对青花瓷绘画工艺的描述确实是很准确的。
(浣溪古窑青花单翠铃铛杯)
浣溪古窑青花单翠铃铛杯,翠鸟羽毛表现手法写实,以青花浓淡的变化突出羽毛色泽与质感的不同,“料分五彩”间闪现出西洋绘画中的光影特性。浣溪古窑画师在给芦苇分水时,采用平水与阴阳光相结合方法,细腻地变现了叶子枝干的色泽,立体感强,更符合现代审美。
(浣溪古窑青花单翠铃铛杯)
知识链接所谓平水法,就是指一个图案局部或一片苇叶的青花色泽不变,没有明暗过渡,效果工整、细腻。
而阴阳光水则是先用笔蘸青花料水后,再用笔蘸清水,然后自叶尖向叶根分水,这样一片叶子就出现了明显的明暗过渡——受光的(阳)叶尖色淡娇嫩、生机欲出,而不受光的(阴)叶根则色深厚重,坚实挺括。
(浣溪古窑青花单翠铃铛杯)
浣溪古窑采用古法石灰釉,窑温控制在-度之间,成品莹润通透、温和典雅,拥有玻璃质感,而又无其他玻璃化高温釉面的那种冷硬浮滑,极具亲和力。
浣溪古窑青花单翠铃铛杯
釉面硬度适中
长期把玩
摩去流光
铅华洗尽
更是脱胎换骨
杯人合一
难离难弃
那一刻,便是
翡翠鸟飞人不见
琉璃瓶贮水疑无
附上经销商信息,欢迎大家到实体店驻足把玩。
欢迎留言切磋交流
长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