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鱼形佩,清,长5.6厘米,宽2.2厘米。
作品所用翠料为青、绿二色。青料上有绿斑,以之琢荷花、荷叶。荷之下的绿料琢为鱼,宽头,长身,卷尾,形似鲶鱼,如同在荷塘中游动。佩上系一枚珊瑚纽。
唐代已有鱼佩,宋、金之时,玉鱼衔水草佩非常流行,此类作品一直延续到清代,有富贵之意。
翠子孙万代佩
翠子孙万代佩
翠子孙万代佩,清,长4.9厘米,宽3.1厘米。
翠质为绿色。佩长方形,体较厚。其上镂雕葫芦及叶子。佩上部系*绦,串有米珠及圆形碧玺一片。
“葫芦”二字与“福禄”谐音,人们以葫芦寓福禄,因葫芦结于蔓上,寓意为福禄万代,因葫芦多子,又寓子孙万代。此作品以葫芦为题材表示吉祥之意,雕琢精细,佩带于身有很好的装饰效果。
翠灵芝佩
翠灵芝佩
翠灵芝佩,清,长5.5厘米,宽3.2厘米。
翠质呈绿色。佩为片状,体较厚,雕作灵芝样。上部有孔,穿有绦绳、米珠及粉红碧玺。
此件饰品翠色绿而均匀,透光性较好,表面光亮,有玻璃质感。
翠三羊佩
翠三羊佩
翠三羊佩,清,长6.4厘米,宽4.3厘米。
翠呈青绿色,局部绿色较深。佩长方形,圆角。一面凸雕吉祥图案三阳开泰:上部为流云,日掩其中,中部雕山石、松树,其下为三只羊,皆卧姿,仰首,长角弯于背,短尾,目视太阳。另一面雕山石,山石上有青草。
翠椭圆形坠
翠椭圆形坠
翠椭圆形坠,清,长1.8厘米,宽2.3厘米。
翠色均匀,有较强的透光性。翠坠椭圆形,片状,表面光素无纹,两侧各有一孔,穿以系绳,绳下有二花蕾形小坠,用*绳牵挂,小坠上端饰有成组的小珊瑚珠、小珍珠。
此作品无纹饰,以翠色沉重、质地优良取胜。
翠镂雕荷花坠
翠镂雕荷花坠
翠镂雕荷花坠,清,长2.8厘米,宽3.6厘米。
翠色青绿,局部色较重。坠为片状。颜色最重的中部镂雕荷叶,三歧状,边缘上卷,表面以阴线刻叶之脉络。荷叶上下的浅色处分刻荷梗、莲花及根部。作者在有限的范围内将整枝莲表现出来,造型鲜活,色彩富有层次。
荷莲为传统的装饰题材,明清两代,文人多以荷莲题材为书、为画,匠人以其为时样,或誉其清廉,或喜其玉立婷婷,或以其寓富贵连年。此作品翠料珍贵,小巧玲珑,图样翻新,入目不俗。
翠荷鱼坠
翠荷鱼坠
翠荷鱼坠,清,直径2.1厘米。
翠色重绿,有较强的透光性。坠为荷叶式,其中部浅浮雕一鱼。
唐代以来,与鱼相关的佩饰开始增多。宋、元时期流行玉鱼佩,其中多为鳜鱼,而鱼佩主要流行于清代。
翠镂雕盘常坠
翠镂雕盘常坠
翠镂雕盘常坠,清,长2.5厘米,宽3.5厘米。
翠色绿且均匀,透光性强。坠呈片状,镂雕为盘常形,上、下有小孔,可穿细绳。
盘常为八吉祥图案之一,代表回环贯彻,一切通明,在清代使用的非常广泛,常与其他吉祥图案联用。
翠香囊
翠香囊
翠香囊,清,长6.2厘米,宽4.6厘米。
翠质绿色,局部色较深。香囊扇形,似盒,可扣合,用于贮存香料。两面镂雕锦纹地及双鱼。香囊两端均附有珊瑚珠。穗由珊瑚米珠串成,穗下系翠坠角。
香囊用以佩挂于身,内储香料,香气自孔溢出,淡者清逸,浓者宜人。清宫所遗翠香囊,其内尚有旧时所用之花,虽已枯萎,依然可见昔日之秀美。
翠镂雕双凤万寿牌
翠镂雕双凤万寿牌
翠镂雕双凤万寿牌,清,长7.3厘米,宽5.1厘米。
翠牌长方形,牌体较厚。两面均镂雕双凤相对,凤身下镂雕花卉、朵云纹为地。两面双凤之间分别凸雕“万寿”、“无疆”二字。佩上有系绳,绳上穿有红珊瑚珠。
长方形牌子自明代开始流行,其上纹饰有平面凸雕图案、透雕图案等多种,一些牌子的上部还饰有装饰性的夔龙顶或其他图案。此作品雕镂精细,凤纹为清代宫廷的典型样式。
翠桃福纹簪
翠桃福纹簪
翠桃福纹簪,清,长16.4厘米,宽1.5厘米。
簪柄为绿色翠料,簪头翠色青白。柄部呈片状,端部细长,有勺,可用以掏耳。柄中部凸雕三桃、桃叶及葫芦一只,与簪头相接处有如意纹。簪头细长。
簪是古代妇女使用的头饰,用来别住发髻,亦有装饰作用。玉簪使用的历史悠久,目前发现的早期作品为隋唐时所制,随着时代的发展其形制亦有所演变。这类柄部呈片状的长簪主要流行于清代。
金镶翠挑簪
金镶翠挑簪
金镶翠挑簪,清,长16.2厘米。
此簪金质,簪身细长。较粗的一端嵌接翠簪头,翠质青绿,局部为深绿色。簪头雕作一只手,腕戴白玉镯,五指握一翠如意,如意头勾回,套一翠活环,环下挂珍珠六粒、蓝晶坠角一个。
人云:画人难画手。画手难,雕手亦难,古来玉工能把手雕好者亦不多见。此簪簪头以手为形,纤指长甲,足见玉匠之功力。其下所挂珍珠颗颗圆润光泽,大小均匀,加之蓝晶坠角,集金、玉、珠、翠、晶于一挑簪,十分珍贵。
翠扁方
翠扁方
翠扁方,清,长34.8厘米,宽3.3厘米。
翠色较重,微透光。扁方为长条形,片状,较宽。一端呈前凸的弧状,另一端回卷,两个端头呈梅花形。
扁方是清代满族妇女的头饰,多见于宫廷,目前清宫旧藏较多。这些作品多数有花纹,或浮雕,或镂空,以二方连续图案最为常见。扁方的用材广泛,其中金、玉、翠质者尤为珍贵。此作品不着纹饰,以材质见长。
翠镶碧玺花扁方
翠镶碧玺花扁方
翠镶碧玺花扁方,清,长29.8厘米,宽3.5厘米。
翠色青绿,局部绿色较重。扁方长条形,片状。面上两端分别粘嵌两只粉碧玺蝙蝠和一寿字。一端回卷,两个端头各嵌有碧玺花。
翠蝙蝠戒指
翠蝙蝠戒指
翠蝙蝠戒指,清,直径2.2厘米。
翠色青绿,多条纹。戒指为环形,外表饰凸起的蝙蝠及寿字。
作品所用之翠为白地绿料,以绿色为主,带有暗绿色条纹,这在清代翡翠器中也是不多见的。清代图案中多以蝙蝠表示“福”,福与寿是人们追求的目标。
金嵌翠戒指
金嵌翠戒指
金嵌翠戒指,清,直径2.2厘米。
此戒指内部为金里,由薄金片制成,其外嵌翠环两周,素无纹饰,有天然的绿色纹理。戒指两圈口处各嵌珍珠一周。
翠子母狮
翠子母狮
翠子母狮,清,高7.3厘米,长11厘米,宽6厘米。
作品翠质以青绿色为主,兼有青白色斑,透光度较低。雕大、小双狮。大狮方头,阔嘴,回首状,狮尾多歧而卷曲,四肢卧于腹下,前肢抱球。小狮趴于大狮背上。作品配紫檀木座,近似椭圆形,饰有山石纹。
在唐代玉器中狮的形象已出现,元、明以后开始增多。有学者认为,部分工艺品中狮的形象受到了狮子狗形状的影响,体肥而头小。这件作品狮之造型无凶猛状,四肢短小,可用作镇纸,也可用于陈设。
翠花鸟花插
翠花鸟花插
翠花鸟花插,清,高25厘米,口径5.9×8厘米。
翠呈青绿色,局部有深绿及*褐色。花插较高,呈树桩形,主杆粗大,内可插物。花插的外壁镂雕牡丹花枝,枝上立着禽鸟。下配以镂空雕花红木座。
花插属陈设用品,内可插物。明代玉器中已有花插,多呈筒状。清代的玉花插样式较多,其中树桩形花插较为典型。这件花插所用翠料有较高的透明度,局部绿色深重,属高档材料,是清代宫廷的重要陈设器。
翠玉白菜式花插
翠玉白菜式花插
翠玉白菜式花插,清,高24.3厘米,口径12.8厘米。
翠色青绿,透光性较弱。花插为白菜形,采用雕琢手法,上部菜叶相并,或高或低,亦有折而下垂者,环并一周,内空,可插物。下部叶梗直立,间有空隙。
此类翠玉白菜,清代宫廷制有多件,可见其深受皇家喜爱。这件翠白菜之色近于自然,是这类作品中的珍品。
翠福禄寿长方插屏心
翠福禄寿长方插屏心
翠福禄寿长方插屏心,清,长17.5厘米,宽13.4厘米,厚1.5厘米。
翠质青绿色。插屏心为长方形,片状。作品雕山林之景,山石现于作品边部,中间松树成林,松高叶茂,三老人散立于树下。
作品中三老人为“福禄寿三星”,即所谓的福星、寿星、禄星。此种图案在清代极为流行,宫廷器物中也多见,寓意福、禄、寿。
翠人物山景山子
翠人物山景山子
翠人物山景山子,清,高16.1厘米,长24.7厘米,宽10.5厘米。
翠质青绿,局部深绿色,表面留有玉皮颜色。作品为山形,一面琢山林之景,选取近、中景角度构图。山间林木高耸,一条石阶路曲折而上,尽头为一亭阁。二老人行于路上,身后一童子荷锄相随。另一面雕琢山石、树木、小鹿,保留大量玉皮色。
玉山子在清代宫廷又被称作玉图画。乾隆御制诗中多有“咏玉……图”的诗句。制作玉山子大都先有画稿,然后再行琢制。这类作品讲究布局、意境、造型、工艺,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翠鹤鹿同春山子
翠鹤鹿同春山子
翠鹤鹿同春山子,清,高29.5厘米,长57.8厘米,宽19.5厘米。
翠料局部呈青绿色,个别处翠色较深,用山料翠玉雕成,表面有染色。作品为山形,山上白云飘忽,泉水蜿蜒而下,小桥横跨溪流。一岸有古松两棵,松下双鹤,附近的竹丛以阴线刻就。另一岸为双鹿一立一卧。此为传统的鹤鹿同春图案。山子背面雕简单的山石、树木图案,并有较重的染色。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往往用图案表达吉祥寓意,这类图案被称为吉祥图案。在此作品中,松、鹤表示长寿,鹿示“禄”。此件作品图案设计的较为简单,并不精细,且纹饰薄而浅。作品对材料未做太多的剔除,设计中有保存材料之用意。
翠太平有象磬
翠太平有象磬
翠太平有象磬,清,高25.5厘米,宽26.5厘米,厚1.4厘米。
翠质优良,局部色较深。作品呈片状,依形琢线,呈大象形状。其中一面全身雕云纹,中部开光篆书“太平有象”四字。磬架为紫檀木质,透雕花叶纹。
作品为平面的大象图案,含太平有象之意,表示天下太平。“天下太平”一词见于《汉书?王莽传?上》:“天下太平,五谷成熟”,这是古代人们所追求的理想的社会状态。
翠夔耳兽面纹炉
翠夔耳兽面纹炉
翠夔耳兽面纹炉,清,通高10.3厘米,口径9.2厘米。
翠色青白,局部绿色。炉为圆形,壁较直,腹部饰凸起的兽面纹。炉身两侧有对称的夔式耳,夔形较扁,兽头,细身。炉盖较高,花蕾式钮,盖面饰兽面纹。炉下三矮足。
古代玉炉多为烧香而做,现存最早的玉炉为宋元时代的作品。明代玉炉开始增多,多无盖,实用性较强。清代宫廷制造的玉炉是从明代玉炉演变而来同时又仿古彝器,增加了装饰效果,多用于陈设。
温馨提示:
回复数字查看以往内容
请加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