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太平路小学语文教研组便积极响应市南区打造“悦动课堂”号召,确定本学期教研主题为“构学习支架,促思维发展,创悦动课堂”。针对部编本教材单元体例,采用“课例展示+探讨深入+集备落实”的教研模式,切实将教研主题贯彻落地。
暮秋已至天渐凉,霜降时节树叶*。通过三周序列教研,青岛太平路小学语文教研组对于部编本语文教材习作教学的研究也有了满满的收获。
习作领航课,引导深入按顺序观察
三年级集备组苏婷老师率先“领航”。三年级上册《搭船的鸟》一课是本册教材习作单元的第一篇精读课文,本单元主题是“留心观察”,语文要素是体会作者是怎样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作要求是“仔细观察,把观察所得写下来。”课上教与学环环相扣,学生聚焦文中描写翠鸟外形的相关段落,引导学生明确从整体到局部的观察顺序,进一步了解到作者对于颜色的描写也是按照一定顺序展开。在苏老师不着痕迹的指引下,至此对于细致观察的方法这个习作表达的支架在学生的头脑中逐渐清晰起来。课后作业的布置,苏老师也是“趁热打铁”,“同学们,请你们带着今天课上学会的观察方法,走近我们校园中盛开的桂花,学着本课作者的样子,将你‘有顺序’的桂花观察收获记录下来吧!”瞧,同学们有序观察和表达的习作练笔,便是对苏老师这堂课收获最好的呈现了。
即时研讨,擦亮习作教学的“双眸”
苏婷老师领航课后,教研组全体老师进行了“即时研讨”,各抒己见自己听课收获所得。苏老师的这堂课为学生们提供了有效的观察“抓手——顺序”,并进行了更为细致的指导。老师们也在研讨中进一步明确:指向习作的阅读教学,还是阅读课,只不过教学中更注重写作方法的习得,读写结合切入点需找准。通过习作支架的设立,使得任务驱动式学习意识的形成,进而逐步实现善留心、会观察、有顺序、有收获。
课例落实思考,助阅读向习作平稳过渡
研讨带来的思考给习作教学指引了方向,无疑课例则是老师们有效思考的落地体现。部编本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的《麻雀》一课也是本册书“习作单元”中的第一篇课文。习作单元,如何在潜移默化中,驱动学生自主习得写作方法,即帮助学生搭建起学会写清楚一件事的“支架”,便是四年级集备组的张联老师这节展示课例的教学目标所在。
开课伊始,张老师开门见山直切主题,同学们通过阅读“单元导读”,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在运用前一个单元学到的要素法,简练而又概括地概括出文章主要内容理清了文章框架后,明确“起因——经过——结果”写清楚,故事框架能清楚的习作方法。
然后,张老师指引同学们聚焦共同最感兴趣的老麻雀这一角色,进行默读、圈画、批注深入品读课文描写老麻雀的4、5自然段。同学们逐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