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瓜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彭城,你真的认识吗
TUhjnbcbe - 2022/4/5 21:44:00
今天是第十一个“中国旅游日”在峰峰有一座曾繁华了千年的古镇它有近多年的建成史是磁州窑文化的发祥地这里千百步之内汇聚宋、元、明、清历代遗址集古街、古桥、旧庙于一身它,就是被誉为“磁州窑故乡”的——彭城古镇今天就让我们跟着笔者的脚步去寻找那些隐藏在现代繁华下的古城印记

千年历史文化名镇—彭城(上)

-秀丽的山水古镇-

彭城位于邯郸市西南方向四十公里处的峰峰,这里就是太行山滏口陉。太行山在峰峰彭城地界自然断开,形成一个大豁口,人称之为“陉”。“山断处出水”,故此地群泉喷涌,沸腾翻滚如釜中之汤,泉水冬温夏凉,汇成大河名为滏阳河,这滏阳河发源地人称“滏口陉”,滏口陉是太行山八陉中的第四陉,连通四省,名气很大。

彭城镇面积三十多平方公里,人口近六万。古镇四面环山,三面环河。背山有靠,临水有源,山环水抱,景色秀丽,气候宜人。在古镇西北、西南方有两条河蜿蜒东流,流到古镇东头的神麇山脚下后,与广盛泉交汇。

滏阳河曾有大泉七十二眼,小泉不计其数。在彭城的神麇山下,曾有众多泉眼,泉水淙淙流淌,冬温夏凉,甘甜清澈,河中游鱼直视可数。那清亮的泉水轻轻地滑过东山根的青石板漫水桥,转向东流。因泉水甘甜,从前曾有人临河而居,以卖水为业。

滏阳河有三大名泉:广盛泉、晋祠泉、黑龙泉,流量巨大,汇成波涛澎湃的滏阳河,古时“澎”与“彭”同义,指水声水势。因此,有学者考察研究后说:“彭城的地名是由于地处滏口陉、群泉众多、河流纵横,水网密布而得。”

古时候,彭城广盛泉处曾是渡口,河水很深,有“柳边风过千层碧,渡口云晴万倾波”的景色。由此,滏阳河上舟船运瓷直达京津。古镇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野生鸟类栖息的天堂。四周群山的树林中有许多鸟,河里的芦苇丛中栖息着野鸭、翠鸟、白鹭……春夏之交,荷红柳绿,鲤鱼跃波,水鸟鸣翔,烟波浩渺,风景如画。

滏口陉两山对峙,中间是碧波荡漾的滏阳河,河上有横跨南北的彭城大桥。滏口陉的南边是神麋,也叫元宝山,山下有一座唐朝时修建的风月关,风月关上有座滏口祠,是古时候官民祈雨之处。祠内有黑龙庙,昆山明月阁等小巧精致的古建筑。昆山明月阁有副很有名气的楹联:“剑掛寒空威镇中原四百州,琴吞月海雷部总权三宝印”,横批:“翠微玉宝”。风月关下有天下名泉:龙洞珠泉,至今仍然喷涌着清亮的泉水,如珠如玉,翻滚沸腾,奔向东方。

滏口陉北有响堂山,也叫鼓山、滏山,山下有座玉帝四明无梁阁,阁下有拱洞名“古昭关”,为国家级重点文物。滏阳河南岸的滏口祠下的“风月关”和滏阳河北岸的无梁阁“古昭关”,是滏口陉南北两座山下两处标志性古建筑,千百年来镇守着滏口陉关隘。

滏口陉人称“纸坊口”,是进出彭城的天然东大门。从前,只要一进纸坊口,即到彭城地界。所以,人们常说:“彭城三大阁:东阁、西阁、无梁阁”。无梁阁建筑格局精美绝伦,被誉为“长江之北第一阁”,建于明朝,阁内无一梁柱。阁顶支撑在层层出挑的二十四层砖制斗拱柱上,奇特而美观,巧夺天工,阁旁有清朝光绪年间的石碑一通。无梁阁下面是拱洞,长约五六米,就是滏口陉关隘“昭关古道”,是往来于晋冀鲁豫的咽喉要道。

从无梁阁往西到彭城这一段、自古就是著名的旅游风景区。这一景区北靠响堂山,面临滏阳河,景色绝佳。古时曾有“家家出泉水,一溜十三桥”的塞外江南美景。因此成为佛道庙宇营造之地:曾有玄帝观、雍熙寺、禅宇寺、竹林寺,以及现存的南响堂石窟寺、晋祠娘娘庙、无梁阁等规模宏大的古代建筑群。其中南响堂石窟寺是中国佛教十大著名石窟之一,是北齐时建造的皇家石窟寺。

唐朝时,昭关古道是山西、河北、山东、河南贸易往来的通道,茶楼酒肆,饭店旅店沿街遍布,驿使星流,繁华兴盛。有“吃不完的临水饭,住不完的纸坊店”的赞词。明朝诗人有诗:“胜景磁阳话响堂,无边风致异寻常。山亭爽垲疑蓬岛,坚石铿锵类角商。出郭已知无俗事,临流应喜漱诗觞。此中真趣如能解,未许仙游让子房。”南响堂风景区内诸多飞檐斗拱的佛寺,众多的佛教石窟,精美的石雕佛像,高耸的佛塔,钟楼上悠远的钟声,清澈流淌的晋祠滏源泉,美丽善良的晋祠娘娘庙,碧瓦飞甍雍容大气的无梁阁……诗人把此景区比成人间仙境,蓬莱仙岛并不夸张。有人说“河北名胜数冀南,冀南名胜在南响堂风景区”,此说绝非虚言。

宋朝之后,彭城瓷业兴盛,从四面八方到彭城做陶瓷生意的更是商贾云集,在长达五里的彭城前街、后街、半壁街、东阁老街中商铺林立,茶楼酒肆、旅店客栈自彭城镇到临水镇东,沿河遍布,长达二十余里。灯红酒绿、舟车往来的市井风情,犹如宋朝张择端《清明上河图》所描画的繁华景象。因此明朝磁州知州王具曾写《雍熙寺》诗一首:“形胜天宫外,招提胜宋年。一泉吐金井,两镇玉连环。古道通全晋,余波润大田。磁州积陶冶,万舸达幽燕。”此诗描绘的正是彭城至临水镇之间的山水美景,和舟船运瓷的繁忙景象。据说雍熙寺建在无梁阁与晋祠中间,因建于宋朝雍熙年间而得名“雍熙寺”。从南响堂往西过桥进入彭城镇内。

-古彭城繁华坊表,楼亭为冀南之最-

彭城物华天宝,名胜古迹众多。据《磁州志》:“古彭城繁华坊表,楼亭为冀南之最”。古彭城建筑布局完整,曾有东南西北四座高大宏伟的城门楼。城内有九街十八巷七十二条胡同,形成棋盘式纵横交错的街道布局,小巷幽深,绿树成荫,城内居人万家。古时候越是繁华的城镇,牌坊就越多,牌坊是中华古建筑特色文化之一,用来表彰功勋,科举,忠孝节义。建在繁华街市的入口处标明地名;建在街市中间起美化街市分隔空间路段的作用;建在庙宇之前为灵星门。现在彭城留有两处牌坊:一处位于彭城广盛泉大桥之南;一处位于阁东老街。

随着瓷业的发展经济的繁荣,带来了建筑业的兴盛。在彭城经商的人和瓷业的窑主们发迹后,为光宗耀祖,广大门楣,不惜重金在彭城建房置产,营建豪华宅院、庄园。也有大量的人富裕后,在彭城盖房建屋。由此,彭城呈现出了院落重重,街道纵横,商铺酒楼,牌坊林立的繁荣景象。

在彭城,凡百年以上的古民居建筑大多是青堂瓦舍。有钱人的大门楼上多用砖雕,木雕彩绘,房顶用瓦,屋脊的瓦上有花卉雕饰,很美观。现存的平房顶大多是民国时期建筑。富商、窑主的住宅大都建成独院或二进院、三进院,还有九门相照格局的大庄园带后花园。现在彭城的前街、后街、半壁街、临街所能看到的能拆卸的木板门,大都是有上百年历史的老商铺,这些百年老商铺,是古镇商贸繁华的历史见证。

人们说,“彭城街五里长,旮里旮旯笼盔墙”,笼盔墙指的是窑厂的建筑,证明瓷业兴盛。最初,窑工们用废弃的笼盔垒成窑厂的围墙,挡风也安全。后来,有些从外地到彭城谋生的穷苦人就使用不用钱买的笼盔盖房垒院墙,久而久之,形成了一道特殊的笼盔墙景观。诚然,笼盔墙代表不了彭城的主流建筑格局,“日进斗金”的彭城人盖房所用的建筑材料仍然还是砖瓦,盖商铺酒楼,建设城门楼等。

从前,朝廷曾在彭城开设官窑厂,官窑厂就是御窑厂,专为皇宫制瓷,御窑厂建筑格局与民窑不同。据景德镇现存御窑厂建筑格局:御窑厂坐北朝南,从南往北依次是牌坊、大门、仪门、大堂、二堂、后花园。这些建筑都建在一条中轴线上,形同官方衙署,朝廷派五品督陶官到此办公。除此,御窑厂其他建筑与民窑区别不大,朝廷在彭城设置的御窑厂应同于景德镇。

彭城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有浓郁的古典建筑特色而为世人称道。在上一世纪六十年代,曾有国产纪录片《古城新貌》,就专门拍摄了彭城的山水美景、古民居、街市、响堂寺的名胜古迹,历史风貌,真实反映了建国后千年古镇彭城的繁荣景象,和千年响堂古寺的新姿。

九十年代,也曾有国家电影制片厂来彭城拍《将*与孤女》,选取彭城具有冀南民居建筑风格、古色古香的老街巷建筑景观,以便真实再现抗日战争时期、冀南彭城作为抗战前沿阵地的历史风貌,风土人情。

综观古彭城,在历史上曾有四大城门楼,华丽的牌坊楼、大戏楼,众多庙宇,衙门街高大的衙门公署、御窑厂、古窑厂,繁华街市上的茶楼酒肆,饭店、烧饼豆沬麻糖铺、绸缎庄、洋布庄、百货店、磁器行,古民居建筑群……映衬着四周的绿水青山,使彭城成为一座美丽繁华有文化底蕴的历史文化名镇而享誉四方。

-千年窑火生生不熄-

早在宋元时,彭城就以四省通衢之便,尽陶瓷煤炭资源丰富之优势,逐渐发展成北方最大的民窑体系,代表了北方瓷窑最高水平,创造出无数的陶瓷珍品而驰名世界。素有“千里彭城,日进斗金。南有景德,北有彭城”之美誉。

彭城不仅有众多民窑,也有大规模的官窑。据《大明会典》载:“明代在彭城设官窑四十余座,岁造磁坛堆集官坛厂,舟运入京,纳入光禄寺。”此时彭城的一些窑场已成为朝廷专用的御窑厂了。据资料载:彭城*家窑曾是皇家御窑。老人们讲:“彭城‘天子眼’窑曾是御窑厂,因为天子是皇帝”。

从清朝到民国初年,彭城的瓷业仍然兴盛。抗日战争时期,瓷业衰败。新中国成立后,彭城镇内有中央、省、市、区企业四十多家,其中水泥厂、耐火厂、陶瓷公司等大中型企业全在彭城。从上一世纪五十年代至今,彭城一直是邯郸市陶瓷集团总公司所在地,陶瓷公司拥有二十多家企业,几万名工人,除陶瓷六厂、八厂在义井镇,其机关、学校、招待所等全部在彭城。此时的磁州窑已变成名副其实的“官窑”了。其制瓷技术比古时更高,生产规模更大,瓷器品种花样更加繁多。

几万名的陶瓷产业工人,生产出的优质陶瓷运到全国以及世界各地。六七十年来,陶瓷公司为国家创造的经济效益,以及出口创汇的经济效益是巨大的,绝非古时候的“千里彭城,日进斗金”“万舸达幽燕”的经济效益所能相提并论的。

记得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凡出口瓷器的底部,都写有“中国彭城制造”的字样,彭城已成为磁州窑的代名词。彭城陶瓷销往全国和世界各地,服务大众,出口创汇,为国争光,为民谋利,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如今,磁州窑珍品瓷器在世界上一些著名博物馆都有收藏,被视为无价之宝,具有很大的国际影响力。从七十年代至今,彭城陶瓷业与世界上许多友好国家一直有商贸往来,是一座国际化商贸重镇。

上世纪九十年代,*和国家许多领导人曾参观磁州窑展览,*华委员长回故里视察陶瓷业的发展,并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这时的彭城磁州窑发展已走上了顶峰。

目前彭城仍有四十余家民间陶瓷作坊,他们利用古作坊和家庭作坊生产陶瓷,延续着传统陶瓷的生产方式。一批陶瓷艺人和民间工艺美术师以及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被陶瓷研究者称为“陶瓷生产历史的活化石”。他们继续创造着无数陶瓷珍品,孕育着光辉灿烂的磁州窑文化,延续着磁州窑的千年历史文脉。

磁州窑瓷器之所以受世人喜爱,首先是人民大众实用的,再者是瓷器艺术观赏性高。那独特的白瓷黑绘装饰技法把写在纸上的书法、诗词、人物山水、花鸟虫鱼转移画到了瓷器上,使瓷成了传统文化的载体,从而流芳百世。

彭城陶瓷生产经历了唐、宋、金、元、明、清、民国,至今兴盛不衰。当其他地区的窑火陆续熄灭后,唯有彭城窑薪火相传烧造至今窑火不熄,成为北方最大的历史最悠久的陶瓷之都。

如今,彭城有众多的古窑遗址,其中彭城十大窑主之首的富田遗址和盐店遗址。

富田遗址位于富田村西,占地约一万六千平方米,是目前保存数量最多,功能最完善的古窑场。内有明、清、民国窑十座,古作坊五座。有古井,古耙池,碾槽等设施,展示了古陶瓷制作的全部工序。

盐店遗址位于彭城滏源里东阁老街,占地面积约三千平方米,内有元代窑一处,明、清、民国窑各一处。窑洞作坊五座,其元代窑需扶梯下到地下五米才能看到八百年前的古窑原貌。

如今,这两处古窑遗址已成为旅游景点,每天此旅游购瓷器的人流连忘返,络绎不绝。

有专家讲:“彭城是一座历史博物馆。是建在宋、金、元、明、清地下宝库之上的一座城镇,彭城古窑场保留如此之多,这些珍贵的窑场遗址,是目前世界上所罕见难得的。”如今,在磁州窑历史博物馆内展示了宋、元、明、清时期,磁州窑文物精品及标本。并运用声、光、电技术介绍磁州窑工艺,人们在这里可以一睹磁州窑精品的风采。

-未完待续-

■编辑:周兰■文字:王杰英王志国

■校对:周兰

■编审:穆慧莹

■监制:索银强

往期精彩回顾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彭城,你真的认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