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城市化发展
很多高明人都离开家乡走进城市或者在城市出生
你对家乡历史知多少呢?
高明论坛将分期推出高明乡村历史
并推出各镇街乡村的交友便民群
欢迎各位加入!
注:以下资料来源于《高明县地名志》(年出版)
平山
在高明镇西偏北14.5公里,东距西安圩6公里,属西安镇。有25户,人。以村处于平坦之山麓得名。清乾隆年间(-),宋姓从古孟首迁罗塘坑再迁此。聚落呈块状,村舍多为砖瓦木结构楼房。耕地亩,鱼塘30亩,山塘6亩。农业以种植水稻为主,兼种花生。明城—西安公路经此。
山底
在高明镇西25公里,南距新圩2.5公里,属新圩镇。有24户,人。村址形似只翠鸟。有民谚:“山底密林,可栖飞禽”,因以“山底”命村。聚落沿山南麓东西走向呈块状,村舍多为泥砖瓦木结构。耕地亩,鱼塘6亩,山塘3亩,林地亩。农业以种植水稻为主,兼种花生、果蔗。清嘉庆十年(年),程姓从明城东门迁此定居,有简易公路通肇庆—江门公路。
峰江背
原名凤江背。在高明镇西25公里,西距新圩3.5公里,属新圩镇。有37户,人。村建于形似凤的山岗西北面,前临沧江,故取村名凤江背,后演变成今名。聚落沿河流东西走向呈带状,村舍多为泥砖瓦木结构平房。耕地亩,鱼塘2亩,山塘2亩,林地30亩。农业以种植水稻为主,兼种花生。清同治九年(年),赵姓从云浮县都骑迁此定居,随后夏、冯、廖、吴、曾等姓相继迁入。年,村已建有私塾凤溪社学。有公路通肇庆—江门公路。
东红
原名旧村。在高明镇西26公里,西偏北距新圩2公里的沧江河段右岸,属新圩镇。有45户,人。明朝正统年间(~)蔡姓从高要县迴龙镇黎茶迁此建村。明成化年间(-),莫姓从西安步洲迁来。明弘治年间(~),肖姓从人和岑水东坊迁此。初名旧村,“文革”期间改“东红”,年改东雄。聚落沿山东麓南北走向分布呈块状。村舍多为砖瓦木石结构平房。耕地亩,鱼塘3亩,林地亩。农业以种植水稻为主,兼种花生、果蔗。村中设初级小学1所。有农村道路通肇庆—江门公路。
茶地
原名古斗。在高明镇西17公里,东距西安圩8公里,属西安镇。有20户,90人。清乾隆年间(-),宋姓从云峰山麓的宋坑村(现已废)迁来;陈姓由高要县白土马安迁来;*姓由高要县松塘迁来。因原址是茶园,故取名茶地。年,该村曾迁入罗塘。年再迁回原址,重建家园。聚落沿山麓西南走向呈块状,村舍为砖石瓦木构。耕地亩,鱼塘9亩,山塘亩。农业以种植水稻为主,兼种花生等。有农村道路通明城—富湾公路。
海涌
在高明镇西15公里,南距龙头圩1公里,属西安镇。有38户,人。村处小围田区,凌云水从村前流出,平时是条小涌,每遇暴雨围内积水,陡涨如海,故名。明崇祯年间(-),朱姓从人和岑水迁此。明弘治年间(-),李姓从人和古水迁此。乾隆年间(-),彭姓从更楼沙村迁此。梁姓于清康熙年间(-)迁此定居。聚落呈块状,村舍多为砖瓦木结构平房。耕地亩,鱼塘20亩,林地亩。农业以种植水稻为主,兼种花生。有农村道路通明城—富湾公路。
平山、山底、峰江背、东红、茶地、海涌
或明城各村的朋友可以加明城微帮手
拉你入乡村交友便民群
↓↓↓
你想了解你们村的乡村历史吗?
我们将每天推出高明各条村的历史
敬请期待!
如果你对你们村的历史有所了解,
或者有你们村的图片,
可以长按识别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