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我们居住的城市北京,你首先想到的是什么?首都、长城或者故宫?事实上,除了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北京还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大都市之一,也是世界上鸟类最丰富的首都之一。北京有哪些种类的鸟?观测鸟类有哪些秘籍?如何分辨鸟类的声音?本期首都科学讲堂之“极简科学课”邀请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教授赵欣如,带我们一起走进鸟类的王国,聆听“天籁之音”。
赵欣如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教授(摄影/丁林)▲走近鸟类,聆听“天籁之音”(上)▲走近鸟类,聆听“天籁之音”(下)
北京地区鸟类概况
北京地区的鸟类种数是非常丰富的。根据统计,北京历史记录的鸟类一共种,分属于22目,74科,个属。这个统计数据是年,*瀚晨等鸟类研究专家经过科学论证后得出的。
在新中国建立以前,北京地区没有(系统的)鸟类的科学记录。年,北京自然博物馆蔡其侃先生用了很多年的时间写了一本专著——《北京鸟类志》,首次详细地梳理北京地区一共有种鸟类。
年,我写了一本叫做《北京鸟类图鉴》,在蔡先生的基础上又增加和丰富了一些种类。在《北京鸟类图鉴》的第2版上,记录了种鸟。这种鸟里边还涵盖了少量的逃逸种类,比如说从动物园里边跑出来的,从鸟笼子里飞出来的,这些鸟类本不应该是北京自然分布的鸟,但是它在北京已经野化了,已经能生活了,我也把它们都记录进来。
中国鸟类学研究的泰斗、中科院院士、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郑光美在年出版了《中国鸟类分类与分布名录》(第三版),对全国各地及北京地区鸟类的分布进行了归纳、调整、总结。
从鸟类学的角度来研究,更多的是要关心它的种类和分布。第一点是空间的分布,任何一个物种,任何一种鸟类的分布是有空间对应关系的。第二点就是时间的分布,就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季节,鸟类的出现是否有差别。
空间分布也就是空间格局。北京地区既有山地,又有平原;既有旱地,又有湿地。北京还是一个密集的城市中心,所以北京地区景观、地形、地势是有差别的。
有的鸟爱在平原生活,有的鸟则选择了山地。比如说红嘴山鸦,在北京城市里面见不到,因为它喜欢海拔比较高的山,所以必须要到米以上的山地才能够见到这种鸟。
▲北京的红嘴山鸦喜欢在海拔米以上的山地生活人类把季节分成春夏秋冬,鸟类也能够掌握春夏秋冬。有一些常年生活在北京的鸟,随着季节的变化,鸟类也要“办不同的事情”。有的季节它要唱歌,有的季节它要下蛋,有的季节它要换羽,每年中间都要有一些不同的情况。但是,这里讲的时间分布和空间格局,更强调的是候鸟。候鸟对季节非常地敏感,所以秋季对候鸟来讲就是一个迁徙季节。在北京地区记录的鸟类中,大多数不在北京常住,它们就是在春秋迁徙的时候从北京路过。路过的时候也可能待上一天就走了,也可能它在北京小住一周、两周,然后再继续飞,继续前行。所以时间格局对鸟类来讲,也是有对应关系的。
研究鸟类学的学者最关心鸟类的两个问题,一个就是分类,第二个就是分布。掌握这些知识之后,我们看到鸟类、看到动物的时候,要想想这是什么地方,要琢磨琢磨什么季节、什么日子,这样你对鸟类,对动物的理解是立体的,是更清楚的,是更科学的。
鸟类的居留类型就是说,在一个地区它到底是怎样的一种居留情况。鸟类的居留类型一共分为五种,留鸟、夏候鸟、冬候鸟、旅鸟、迷鸟。留鸟就是常年留居于北京地区,换句话说,就是它一年各个季节都在北京地区生活,不离开,不迁徙。
第二类鸟叫夏候鸟。夏候鸟在春天就来到北京,到了夏天,它在这里繁殖,秋天的时候离开。它生活覆盖的季节包括了春末和夏天的整个季节,包括了初秋、甚至于到中秋,所以它覆盖的季节很长。但是为了强调它在这个地方要度夏,要在这完成繁殖,所以叫夏候鸟。但是,对一种鸟来讲,它在北京地区是夏候鸟,但是到了云南就不一定是夏候鸟了,它可能是旅鸟,它从云南路过。但也有可能它到云南去越冬,那它就是云南地区的冬候鸟。所以夏候鸟、冬候鸟,我们对它们的居留类型一定要建立一个时空的概念。
冬候鸟就是在北京地区越冬的鸟,它秋天来到北京,有时候是中秋来,有时是晚秋来,也有来得更晚的,冬天才来,因种而异。但它的整个冬季在北京度过。等第二年春天的时候北返,又要回到它的繁殖地,回到它的老家,这样的鸟对北京地区而言,这些鸟就叫冬候鸟。
另外一些鸟叫旅鸟,它们对北京地区来说,既不在这里过夏,又不在这里越冬,是从北京路过,有的是春季迁徙季节,有的是秋天的迁徙季节。所以这些鸟统称为北京地区的旅鸟。
本不应该在北京分布的鸟,突然出现在北京了,很偶然,个体很少,我们一般都把这样的鸟视为迷鸟。比如说,北京地区曾经来过大红鹳,一种火烈鸟。现在就把它视为北京地区的迷鸟,为什么视为迷鸟?其实在10年前、20年前,中国都没有大红鹳的记录。后来在*地区,甚至于在湖南的岳阳,在其他地区,包括北京,陆续出现大红鹳。大红鹳在北京地区出现过一回,我们现在比较保守地把它们视为迷鸟,但也有可能日后它就变成经常来的鸟。
我们认为这类鸟迷失了方向。有可能鸟类的脑子出问题,因为鸟也有个体差异。更多的是因为恶劣的气候,使鸟飞错了方向,偏离了航线,所以飞到了所谓不该去的地方。
▲大红鹳出现在北京,被称为北京地区的迷鸟
在生态学上有一个词叫做“岛屿”,或者叫”岛屿现象“。岛屿更多的是指大的水面里面孤零零的陆地。周围的地方不适合动物或者鸟类居留,但是这个岛能够把这些动物或者鸟类给吸引来,所以这种现象就叫岛屿现象。
北京地区没有海,也没有特别大的湖,但它是一个很大的城市地区,中间有一些公园,比如颐和园、天坛公园、圆明园、北海公园等。这些公园散在了城市和城市的附近,我们可以把它们看成是绿色的岛屿。因为公园里有树木、有不同的植被,甚至于还有一些小动物,所以就吸引了很多鸟来。北京的城市绿岛效应是非常可观的。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北京植物园、天坛公园、颐和园、圆明园,在这些公园里很容易看到种类丰富的鸟。绿岛效应也体现了鸟类对城市化发展的一种适应。北京的陆禽和游禽
全世界的鸟类有一万多种,一共分成了八个生态类群,但是由于中国的地理位置,没有鸵鸟和企鹅分布。所以,中国只有六个生态类群,而这六个生态类群在北京地区都有。
第一个类群叫陆禽,顾名思义,它跟陆地更亲切,更密切。其最大的特征是后肢强壮,善于行走,甚至于善于奔跑。觅食,甚至一些繁殖活动都是在地面完成。此外,它的嘴往往还特别会啄食,甚至可以刨土,实际上鸡就是一个模型。雉鸡类、野鸡类都属于陆禽。不管是长尾雉、鹇、锦鸡、马鸡,凡是雉鸡类的都是陆禽。
这些陆禽由于长期适应在陆地生活,它们善于走路,善于奔跑,翅膀慢慢都在退化,虽然也有翅膀,也能飞,但是飞得不太好,飞不了太长的距离。
▲花尾榛鸡
花尾榛鸡在北京非常少见,但是,它在历史上非常有名,在东北地区的土名叫“飞龙”,是过去给皇帝上供的珍品,算山珍,今天我们对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