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个月前去故宫,我听到一段对话:
妈妈,这个蓝色屏风好美呀。
这个叫“点翠”,是我们国家古老的传统工艺,非常漂亮。是用一种叫翠鸟的小鸟羽毛制作的。
这么大的画,要用多少只小鸟的羽毛呢?
有成百只漂亮的小鸟因为它死去了。
小鸟好可怜,那怎么办呀?
以后我们都不用小鸟羽毛做了,好吗?
屏风前的小女孩看模样约有三四岁的样子,她才刚刚开始认识这个世界。
了解“点翠”工艺的人应该清楚,绚烂美丽的背后,是不计其数的死亡,是无数非法盗猎案件的重演,而身旁年轻妈妈三言两语的科普,不仅让小女孩知道了“点翠”,还在她心中种下了呵护生态环境的种子。
故宫博物院藏点翠嵌珠石金龙凤冠
早在清代,手艺人就尝试用丝绸剪裁、鹅毛染色和掐丝珐琅工艺来代替点翠,用点绸和烧蓝制作出的头饰同样达到了装饰效果。如今,我们更应把精力放在记录和改进传统工艺的制作流程和加工方法上,而非过度强调用某种稀缺原料。随便在网上一搜,什么染色鹅毛啊绸带啊都可以做点翠,这不挺好嘛。
“点翠”对于科普工作者来说永远是一个沉重的话题,但彼时的一席对话又令人动容。小女孩尚且不知道“点翠”工艺的细节,待她长大,某一天她会通过某本书,某个科普视频得知。
然后,她会怎么做呢?
也许她会被翠鸟的美丽所吸引,潜心钻研,成为一名鸟类学家;也许她会成为博物馆的讲解员,科普讲师,向别人介绍中国的传统文化;也许……谁知道呢?毋庸置疑的是,这一段关于点翠和翠鸟的小科普会伴随着她成长,不仅满足了好奇心,学到了知识,树立的价值观也可能会帮助她选择自己的未来。
鲜活的美才是真正的美(注:根据年国家正式公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过往用于制作“点翠”的白胸翡翠被纳入新名录,升级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图片来自:wik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