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丝绸路(SSR),让您“一机在手”,中缅资讯皆有。
8月6日,云南省保山市龙陵小黑山省级自然保护区技术人员在整理野生动物照片时,发现一种通体呈黑白两色且羽毛斑纹极像青花瓷素斑的鸟类。经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昆明勘察设计院技术人员曾卫鉴定,确定为翠鸟科鱼狗属的斑鱼狗。
这只羽色奇特的斑鱼狗是龙陵县摄影爱好者李发芳在龙陵小黑山保护区周边区首次拍到,属于该县县域野生动物新纪录。这也是年以来,龙陵县发现的第9个县域野生动物新纪录(含8个鸟类新纪录)。至此,龙陵县已知野生鸟类已达种、占云南省种鸟类(《云南省生物物种名录》孙航和高正文等,年版)的31.64%。同时,龙陵县小黑山保护区野生脊椎动物种类由年的种增至现在的种。
斑鱼狗主要栖息于低山和平原溪流、河流、湖泊等开阔水域岸边,有时出现在水塘和路边水渠岸上,常盘桓于水面寻找食物,食物以小鱼为主,兼吃甲壳类和多种水生昆虫及其幼虫等。斑鱼狗在中国主要分布于长江以南地区及云南、广西等区域。其已被列入《中国脊椎动物红色名录》(蒋志刚等,)——无危(LC)物种。
李发芳介绍说:“这种鸟(斑鱼狗)我还是第一次见(拍)到,由于它很怕人(离拍摄者距离较远),当时我用长焦距(相机)费了一番功夫才拍到它。近几年在龙陵能看见的鸟类比以前多了,这和当地生态环境越来越好是有直接关系的。”“斑鱼狗对繁衍、栖息地的自然生态环境质量要求很高。它在云南省的大多数区域内比较罕见,而且它也很机警,能碰见它的几率很低。”曾卫说。
以“狗”为名,却身披黑白羽毛“战袍”;貌似很普通,却是捕鱼能手;常活动于水域岸边,却把巢筑在峭壁上……这些习性、特征也是斑鱼狗的奇特之处。据曾卫介绍,在中国已知鸟类的名字中带有“狗”字的只有斑鱼狗和冠鱼狗2种。“斑鱼狗最明显的识别特征是这身‘黑白战袍’:通体呈黑白斑杂状,头顶冠羽较短。尾白色且具宽阔的黑色亚端斑,翅上有宽阔的白色翅带,飞翔时更明显;斑鱼狗拥有超高的捕鱼技术,是名副其实的捕鱼能手。当它在空中悬停瞄准捕鱼目标后,头快速朝下收拢翅膀,以近乎垂直的角度,像“轰炸机”一样急速俯冲向水中,平静的水面瞬间水花四溅……捕鱼成功率极高。”因此,在民间也称斑鱼狗为“花斑钓鱼郎”;此外,斑鱼狗虽然常活动于水域岸边,但是它并不在树上、草丛里筑巢,通常成鸟会用会用细长的尖嘴(鸟喙)在水域岸边的陡峭土壁上挖洞做窝,巢穴深度可达1米左右。这样的筑巢方式,能减少被天敌攻击(侵袭)的几率。
那么,明明是鸟类,为什么又叫它“斑鱼狗”呢?据曾卫介绍,“鱼狗”一词是有历史渊源的。在宋朝罗愿撰《尔雅·翼》一文中记载道:“鴗,天狗。雌鸟穴土为巢。尝冬月起其穴横入一尺许,雏于其中。其喙皆红,项下白。亦来人家陂池中窃鱼食之。今人谓之鱼狗”。其中“鴗”的本意是鸟长时间站立的姿势,后成为翠鸟的别称。此外,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也曾对翠鸟的“鱼狗”“鱼虎”“鱼狮”等别名做过解释:“狗、虎、狮皆兽之噬物者。此鸟喜鱼,故得此类命名”。对于“斑鱼狗”这个名字说法不一,但多年来已经约定俗成,怪名字反而让人记忆更深刻。(郁云江蔡双发)
(来源:保山市委宣传部)
动动手指长按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