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心协力研磨课青年教师共成长
为了在“双减”背景下,提高我校教师教育教学水平,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给教师们一个相互交流、探讨、展示自我风采的舞台,梦笔学校小学部语数英三个教研组在10月、11月陆续开展公开课教学观摩研讨活动。此次活动,各组成员热情高涨,全员积极参与开课、听课和评课。小学语文精彩展示
小学语文组的年轻教师们是十八般武艺齐上阵,个个各显神通,在课堂上展现着自己那独特的魅力。“谁的尾巴长?谁的尾巴短?”有节奏有韵律的琅琅读书声从林颖老师的课堂上传了出来,读中学,读中思是林颖老师《比尾巴》这堂课的特色。她通过整体读、小组赛读、男女生接读等各种朗读方式,让孩子把这首儿歌读得琅琅上口,熟读成诵。在读的基础上,她还让孩子根据课外搜集到其他动物的尾巴,自编自创一首儿歌。这个环节,孩子们的思路被打开,思维在碰撞,孩子们都成了编儿歌小能手。你们快看!雪地里来了一群了不起的小画家,它们不要颜料不要笔,几步就画出一幅美丽的画。李家静老师正在带着孩子们走进《雪地里的小画家》,欣赏着小动物们带来的美丽画卷。孩子们在欣赏过程中,认识了各种动物脚印的形状,学会了联想。李老师拓展的其他小动物的脚印,更是发展了孩子们的想象力,拓宽孩子们的知识面。一句“青蛙为什么没参加?”又让孩子们陷入了沉思,懂了冬眠这个自然现象。整节课,李老师就这样带领着孩子们在学中思,思中学。爱藏东西的雾真淘气!李晶老师那俏皮的语言,不仅营造了活泼的课堂气氛,还把雾淘气的特点表现得活灵活现。“岸”字教学是《雾在哪里》这堂课的一大特色,李老师在引导孩子认识这个生字后,结合图片给“岸”字组词,不但让孩子学会了组词,还认识到字词来源于生活,从而感受到语文与生活的关系十分密切。曾晓依老师在上《我要的是葫芦》时,用简笔画向孩子们展示了葫芦的生长过程。她紧扣课后思考题,带领孩子们对句型进行变式训练,落实语用。曾老师用通俗的语言引导孩子理解这篇寓言所蕴含的道理。一只美丽的翠鸟在孙燕老师的笔下栩栩如生,它站在黑板上,带领孩子们走进《搭船的鸟》,让孩子们学会观察生活,让孩子们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这堂课的教学达到了培养学生要有观察的意识,养成爱观察的好习惯的目的。《夏日里的成长》是六年级上册习作单元里的第一篇课文,尹珍老师善于钻研教材,把单元的主题要素“围绕中心意思选取不同的典型事例或从不同方面来写”贯穿始终,为本单元的习作做好铺垫。这两节课都是习作单元的课文,两位老师善于从例文中提炼写作方法,使学生对例文的理解从感性到理性,并把别人的经验变成自己的体会和方法,这比单纯的讲方法或读范文更好、更实用。“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伴随着音乐,古诗被唱了起来。是的,你没听错,《经典永流传》被陈思老师带进了课堂,学生在学习王维的《山居秋暝》时不仅感受到诗的画面美,还感受到诗的旋律美。文言文对于小学生来说,理解是有一定的难度的,我们的曹梦真老师勇于挑战难题,她的《书戴嵩画牛》,将学法渗透在教学的每个环节,真正做到了“授之以渔”,孩子们在正确的方法引导下,轻轻松松就读懂了这篇文章。巴金先生的《鸟的天堂》和鲁迅先生的《少年闰土》都是经典文章。伍晓慧老师让孩子们感受到“鸟的天堂”的静态美和动态美。伍老师紧扣单元主题要素,不仅让学生认识到静态美和动态美的妙处,还通过小练笔让孩子们实际操练起来,做到学以致用。林红老师在研读教材之后,把这堂课的重心聚焦在“看瓜刺猹”这件新鲜事儿上,通过朗读让孩子们感受到“朗读就是理解,朗读就是发现”这一学习方法。她还抓住对话没有提示语这个语言特点,通过加提示语进行分角色朗读,在朗读中感受鲁迅先生不加提示语的妙处。林老师结合课后的小练笔,引导学生将鲁迅先生的写作方法运用起来,将课堂所学内化为自己的东西。认真听课用心研讨
每一堂课,听课老师都是认真倾听,用心做笔记:记下优点,提出建议。评课时,各位老师主要从教学状态、教学技能、教学水平、课堂教学氛围、教学手段运用等几个方面出发,与授课教师展开互动式评课交流。同时,针对教学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及时提出相关改进建议。林谋照副校长作出了如下总结:评课议课的目的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以有利于当前新课程的教学。这是研究课堂教学最直接、最具体、最有效的一种方法和手段,有了这种同伴研讨、互助,我们的梦笔学校的教学才能取长补短,更进一步。小学数学精彩展示
邱凌燕老师执教的《找最小公倍数》,将学生置身生活实际中,选择具有现实性和趣味性的活动素材,由浅入深地促进学生在探索与交流中建立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概念,邱老师充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