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成功地生活,少年人必须学习自立,铲除埋伏各处的障碍,在家庭要教养他,使他具有为人所认可的独立人格。———戴尔·卡耐基
有养花经验的人都知道,许多花长势不好、容易枯萎死的主要原因就是浇水过多导致土壤板结、肥力流失。
浇水过多,水分填满了土壤间隙,土中空气被水代替,这时外部空气也不能进入,因而造成土壤缺氧,根的呼吸作用受到阻碍,生理功能降低,根系吸水、吸肥能力受阻。
同时由于土壤缺乏氧气,土中具有分解有机物功能的好气性细菌大量繁殖和活动,增加了土壤酸度。缺氧植株的光合作用大大降低,最后使花卉因饥饿而死亡。
这让我联想到现在一些孩子从小被过度溺爱,说什么就是什么,饭来张口,衣来伸于。
“溺”字,它本身的意思是“淹没”,而“溺爱”就是淹没孩子的爱。这注定会让孩子窒息、失能、痛苦,甚至死亡。父母的溺爱,在孩子的性格中播下了自私、无情、任性和缺乏自制力的种子。
01
让我们看看令人深思的小说《雕鹰》:在辽阔的亚马孙平原上,生活着一种叫雕鹰的雄鹰,他有“飞行之王”的称号。它的飞行时间之长,速度之快,动作之敏捷,堪称鹰中之最,被他发现的小动物,一般都难逃脱它的捕捉。在它自由翱翔的背后有一段励志的成长史。
一只幼鹰出生后不久就要经受母鹰近似残酷的训练。在母鹰的帮助下,幼鹰没多久就能独自飞翔,而这仅仅只是开始,幼鹰需要成百上千次的训练,否则,就不能获得母鹰口中的食物。
接下来,母鹰把幼鹰带到高处,或树梢或悬崖上,然后把它们摔下去,有的幼鹰因胆怯而被母鹰活活摔死,而那些被母鹰推下悬崖能胜利飞翔的幼鹰还将面临着最后的,也是最关键、最艰难的考验,它们翅膀中大部分的骨骼会被母鹰折断,然后再次从高处推下……
母鹰更清楚地知道雕鹰翅膀骨骼的再生能力很强,只要在被折断后仍能忍着剧痛不停地振翅飞翔,使翅膀不断充血,不久便能痊愈,而痊愈后翅膀则将能长得更加强健有力,也会飞得更高。
有的猎人动了恻隐之心,偷偷地把一些还没来得及被母鹰折断翅膀的幼鹰带回家里喂养。但后来猎人发现那被喂养长大的雕鹰至多飞到房屋那么高便要落下来。那两米多长的翅膀反而成了累赘。
我们常说人类是万物之灵,然而,在对待儿女的态度上,许多父母远不及母雕那样富有理智与远见。
社会上出现的啃老族、月光族,有些孩子到了20岁依然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娇生惯养,缺乏自理能力。父母为孩子安排工作、找对象,他们对孩子的关心无微不至、无处不在,孩子面对的困难全部由父母解决。有一天,父母会突然发现,他们的溺爱让孩子丧失了独立应对困难的能力,用不舍得分离让孩子失去了独立生存的能力,用爱淹没了孩子爱的能力及对爱的感觉。
02
冯梦龙《古今谭概》中,有一个关于翠鸟移巢的很经典故事:
翠鸟先是把巢筑得高高的用来避免祸患。等到它生了小鸟,特别喜爱它,惟恐它从树上掉下来,就把巢做得稍稍低了一些。等小鸟长出了羽毛,翠鸟更加喜爱它了,又把巢做得更低了一些,于是人们就把它们捉住了。
翠鸟虽然是小动物,但是它和人一样,就如韩非说的“人之性情莫爱于父母。”
颜之推是南北朝末隋初的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和文学家,也是孔子最得意弟子颜回35代世孙,官至北齐*门侍郎。他以饱满的人生阅历,凝聚而成中国家训的宝典《颜氏家训》,开后世“家训”的先河,是我国古代家庭教育理论宝库中的一份珍贵遗产。
《颜氏家训·教子篇》中说:“吾见世间无教而有爱,每不能然。饮食运为,恣其所欲,宜诫翻奖,应诃反笑,至有识知,谓法而尔。骄慢己习,方复制之,捶挞至死而无威,忿怒日隆而增怨。逮于长成,终为败德。”
这段话意思是,我见到世上那种对孩子不讲教育而只有慈爱的,常常不以为然。要吃什么,要干什么,任意放纵孩子,不加管制,该训诫时反而夸奖,该训斥责骂时反而欢笑,到孩子懂事时,就认为道理本来就是这样。
到骄傲怠慢已经成为习惯时,才开始去加以制止,那就纵使鞭打得再狠*也树立不起威严,愤怒得再厉害也只会增加怨恨,直到长大成人,最终成为品德败坏的人。
父母对孩子过分溺爱,本是为了让孩子更好地成长,但结果往往适得其反。
《红楼梦》里,有个经典人物——薛蟠,他幼年丧父,由母亲独自抚养长大,因为他是独子,所以,母亲从小对他百般纵容,非常溺爱。这样长大的薛蟠,成年后终于变成了一个一无是处的败家子。
正如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为了孩子牺牲自己的一切,这是父母送给孩子最恐怖的礼物。”
赫胥黎的《天演论》宣传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观点。一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如果只有溺爱没有严厉,只有表扬没有批评,只有得到没有付出,只有欢笑没有痛苦的话,那他就很难有独立面对困难的能力,一旦遇到坎坷,抗压能力会很弱,情绪会很不稳定,他将会失去生存的本领,最终被社会淘汰。
反之,如果一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父母对他太过严厉,没有表扬只有批评,没有关爱只有要求的话,同样会让孩子背负无尽的心理阴影,适得其反,所以尺度最重要。我们要知道不让孩子经历风雨的洗礼,他就永远见不到美丽的彩虹。
需要说明的是,本文所提及的父母和孩子不局限于一个小家庭,还包括老师和学生,老板和员工,师徒关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