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瓜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李清照有名的一首元宵词,开篇便是佳句,刘
TUhjnbcbe - 2022/9/17 22:42:00
福州白癜风医院 http://m.39.net/baidianfeng/a_4769722.html

正月十五日的上元节,也就是如今的元宵节,自古以来就形成了很多热闹多样的庆祝风俗,人们相伴一起赏月祭月、点灯赏灯,驱恶纳福祈丰年,一片诗情画意的浪漫景象,好不热闹。

南宋词人辛弃疾在《青玉案·元夕》中写道:“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渲染出了元宵节绚丽多彩的热闹场面。

欧阳修在《生查子》中,更是描绘了元宵节上浪漫的约会场景:“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昏后”,读来恍如隔世。

但是,在这个本该热闹非凡的节日上,有着“千古第一才女”之称的李清照却一反常调,抒发出了别样的愁苦和凄凉之感。

《永遇乐》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李清照的前半生很幸福,她出生在一个书香世家,原本家境优渥,从小就文采出众,后嫁给太学生赵明诚,两人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但好景不长,丈夫去世,金兵来犯,李清照只能带着大量的书籍文物孤身南渡,生活困顿,后又遭遇文物被盗、改嫁的不幸,让她备受打击。

而这首《永遇乐》的背景就是她写于晚年在临安的短暂生活,当时的南宋和金人正处在休战期,南宋都城临安一片祥和景象,到了元宵节,城中的人们都在欢度节日。

词的开篇就是千古名句“落日熔金,暮云合璧”,落日的灿烂光辉就像是融化的金子,傍晚的云彩就围绕着碧玉一样的圆月。这两句对仗工整,形象生动,让人仿佛身临其中。但看着眼前这样绚烂多姿的景象,再加上是元宵佳节,词人本该是开心的,却并没什么愉悦之情。

紧接着一句“人在何处”的反问,让人有了一种迷茫、沉闷的感觉。置身在看似繁华的临安城里,恍惚是回到了“中州盛日”,但词人又很快意识到眼前不过是幻象,不禁发出一句“人在何处”的叹息。

但是词人并没有继续描绘这份忧愁,而是去写初春之景,“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这三句,词人没有明说梅花已谢,而是说“吹梅笛怨”,借以抒写自己怀念旧都的哀思。

正因为这样,虽有“染柳烟浓”的春色,却只觉春意味少。

在这样的佳节中,本该出去畅快的玩乐才对,但是词人又作转折“次第岂无风雨”这种突然生起的“忧愁风雨”的心态,恰恰反映了词人多年来颠沛流离的境遇和家国仇恨形成的特殊心境。“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有人愿意她去参加酒会,但她谢绝了这份盛情。

这几句看似平淡,却透露出词人饱经忧患后的漠然心态。正如朱自清说的这句:“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词人的这份婉拒,夹杂着很多的伤感和无奈。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由上片的写今转为追忆。孤身一人,词人想起了当初汴京的繁盛景象,自己当年待字闺中有的是时间游乐,“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到了元宵节的晚上,词人会和女伴们一起盛装打扮,头上插着翠鸟羽毛做的帽子,还有金线做的雪柳,一同出去赏乐。

但转眼间今非昔比,往日的繁华早已不在,“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经历了家破国亡、夫亡亲逝的痛苦之后,词人也从一个阳光灿烂的少女变成憔悴不堪的老妇人,面对眼前的热闹景象,她也没了兴致。

所以词人才会漠然地说道:“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不如就在帘子下听着别人的欢声笑语,好像这样就满足了。

这种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让词人心中的家国情仇、身世之悲更显沉重和落寞,可想而知,词人当时的心情,是多么的痛苦!

不得不说,这首词的艺术感染力很强,以至于南宋著名词人刘辰翁每诵此词必“为之涕下”,因为它写出了多少南宋人心中那份不堪回首的记忆!

可以说,诗词之美不在于语言,更在于那跃然于字里行间的,那人生最细腻的情感,或喃喃自语,或娓娓道来。一首诗词,总有那么一处,触动你的心灵。

如果在座的各位想提升自己的文学涵养,陶冶情操,可以去看看这套《五千年醉美古诗词全集》,与李清照、仓央嘉措、李煜、苏轼、纳兰容若、辛弃疾邂逅一场浪漫的古典文学行。

《半生烟雨,半世桃花:李清照词传》介绍了一代“婉约词宗”——李清照跌宕起伏的传奇人生,以词写经,将李清照天真烂漫的少女时代、相夫治学的少妇时代、颠沛流离的老年时代都作出描述,还原了李清照的人生历程和心灵世界,展现出这位女词人的绮丽柔情、多舛命运、人世沉浮等,是集词和人物于一体的独特传记。

感兴趣的朋友,点击上方链接即可获取阅读哦~

1
查看完整版本: 李清照有名的一首元宵词,开篇便是佳句,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