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瓜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发掘定陵,是丰硕的考古成果,还是一场文物
TUhjnbcbe - 2022/9/23 4:47:00

引言:上世纪50年代,在历史学家吴晗和文史学家郭沫若的建议下,我国的考古工作者对明定陵进行了考古发掘,这次考古发掘成果显著,为专家们研究明史提供了许多实物依据,但是,也有人认为这次考古发掘是中国文物史上的一次浩劫。

那么,这次考古发掘到底出现了什么问题?是成果显著,还是文物浩劫呢?

被盯上的明陵

明十三陵坐落于坐落于北京昌平,是一座规模庞大的明代皇陵群,在过去的几百年间,虽然经历了时代的变迁,但是这座皇陵群并未遭受到严重的破坏,比照历代皇陵,明十三陵保存相对完好。

年,著名历史学家吴晗以及文史学家郭沫若等人以研究明史为由,向国家建议对十三陵中的一座陵墓进行考古发掘。当时,报请国家发掘的是十三陵的长陵,因为十三陵的长陵埋葬的是明成祖朱棣,长陵在整个明十三陵中是面积最大的一座。

之所以主张挖长陵,吴晗和郭沫若都藏有一定私心,他们认为朱棣的长陵里应该陪葬有《永乐大典》,他们想在有生之年亲眼目睹这套旷世奇书。《永乐大典》是明永乐年间由朱棣命令解缙和姚广孝等人主持编纂的一部集中国古代典籍于大成的类书。《永乐大典》被认为是人类史上最早、最全的大百科全书,比《大英百科全书》还要早多年。

对于这次考古发掘,许多历史学家和科学家都提出了反对意见,他们的理由是:帝王陵墓不能轻易挖掘,况且当时的考古技术还不具备发掘帝王陵的条件。然而,在郭沫若和吴晗的坚持下,那些专家们的反对意见被忽视了,大多数人相信发掘明长陵利大于弊。

郭沫若和吴晗等人将挖掘长陵的申请报上去之后,一开始并未获得批准,但是两个人锲而不舍地报请了四五次。郭沫若更是亲自面见领导,畅谈挖明陵的历史意义,最终明长陵考古计划获得审批通过。

阴差阳错挖定陵

年,由国内顶级考古学家和大学毕业生组成的考古队进驻长陵,寻找长陵的地宫入口。考古队员在长陵到处挖掘,找了很长时间也没能找到长陵的地宫入口。

也许定陵命中注定该有此一劫,年夏天,一场暴雨将定陵的地宫入口冲塌陷了,郭沫若听闻这个消息之后,临时决定改挖万历皇帝的定陵。其实,郭沫若本人是一门心思地想挖长陵,但是长陵的地宫入口实在找不到,他才被迫选择挖定陵。

万历是明朝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位皇帝,在位长达48年。他在位期间明朝也曾出现过短暂的回光返照——万历中兴,然而这次中兴也让明朝吃光了“老本”,万历死后24年明朝就灭亡了。

郭沫若和吴晗等人认为:万历皇帝在历史上算是一位比较有争议的皇帝,且他的定陵是明十三陵中的第三大陵墓,如果先发掘万历的定陵,可以为以后挖更大的帝陵考古积累一些经验,同时也能破解一些围绕在万历身上的历史谜团。因此,考古队撤出长陵,移至定陵进行发掘。

发掘定陵的功与过

由于定陵的墓道塌陷,所以考古工作者很轻易地就找到了定陵的金刚墙,然后进入了地宫以及后殿。这次考古发掘进展得异常顺利,取得了一些考古成果,同时也付出了一定的代价。

那么,定陵考古到底取得了什么成果?又付出了什么样的代价呢?

取得的成果:

首要成果是:培训了考古人才。定陵是我国建国后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主动发掘的帝王陵墓,我国的老一代考古工作者以及刚出校门的大学生协同作业,完成了这次考古工作。在这次考古过程中,考古工作者和刚毕业的大学生都得到了充分的锻炼,为我国培养了一批经验丰富的考古工作者。

其次,对帝陵有了更直观的认识。通过对发掘定陵,考古工作者进一步了解了帝陵的构造、各种机关的设置和殡葬礼仪。虽然有些相关知识在书本上可以查找到,但是通过对定陵的实际发掘,考古工作者对明清时期的帝陵建造标准、殡葬礼仪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最主要的是:发掘出了许多珍贵的文物。定陵发掘过程中出土了0多件文物,这些文物为我们展现了明代后期皇帝的奢侈生活。其中许多文物造型精美,是巧夺天工的工艺品,例如万历皇帝的金丝翼善冠和孝端皇后的六龙三凤冠。金丝翼善冠用金丝编制成二龙戏珠的图案,整个*竟然没有一个线头外露,高超的制作工艺,令人叹为观止。孝端皇后的六龙三凤冠用金丝编制*,用翠鸟的羽毛粘贴成凤,整个凤冠使用了多颗红蓝宝石和多颗珍珠,看上去美轮美奂。定陵出土的众多文物为史学家研究明朝的社会生产力提供了重要的实证。

惨重的代价

定陵发掘取得众多成果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这次考古发掘也造成了一些灾难性的后果。

首先,定陵发掘比较仓促,没有进行周密的组织就贸然行动,造成某些文物严重损毁。众所周知,古墓在地下埋藏了几百年,有很多不确定的因素。在挖掘古墓之前应该对古墓进行充分的调研,并做好相关的文物保护预案。然而,在明定陵发掘的过程中,考古工作者并未进行充足的准备就贸然地打开陵墓,使得处于密闭状态的古墓迅速进入空气,很多珍贵的文物一接触空气立刻发生氧化,给丝织品和书箱造成了毁灭性的损害。例如,万历身穿的华丽龙袍就是在考古工作者眼前由光鲜亮丽变成一块毫无生机的黑色纤维。更有甚者是,郭沫若等专家竟在没有任何防护的情况下徒手抓取文物,对文物造成了不可逆转的伤害。

其次,文物保护工作未做好,造成了文物的二次损毁。定陵发掘过程中虽然造成了一定文物的损毁,但是相比较上世纪60年代的那次大规模损毁还算是小巫见大巫。上世纪60年代,一场轰轰烈烈的运动使定陵再次惨遭荼*。几伙满怀激情的年轻人冲进定陵,将万历以及两位皇后的棺椁、尸骨、书籍、画像以及许多文物抬出定陵博物馆,在定陵大门前的广场上对那些糟粕进行了义正言辞的批判,然后一把火将之焚烧殆尽。万历和两位皇后的棺椁都是用上好的木料制成的,那帮年轻人砸不动,就将棺椁扔到了城外的山沟里。

结语

这是一群错误的人,选择了错误的时间和错误的地点进行的一次错误的考古发掘。对定陵的考古发掘虽然得到了一些经验和成果,但是这次发掘也对这座帝陵造成了不可逆转的伤害,是一场文物浩劫,教训之惨痛令人不忍直视。

这次发掘之后,领导痛定思痛,并规定:今后不再主动发掘帝陵。幸好,当年长陵的墓道没被找到,否则一旦挖开长陵,造成的损失肯定要比定陵还大。

1
查看完整版本: 发掘定陵,是丰硕的考古成果,还是一场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