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充分发挥优质课教学的引领辐射作用,高新区仁桥小学语文组全体老师自主在线观摩了“江苏省第22届青年教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观摩暨优课评选活动”。来自全省各地的优秀青年教师为大家呈现了一节节精彩纷呈的课堂,是一场真正的视听盛宴。老师们认真聆听,用心记录,收获满满。
??——个人学习——??
???——听课记录——?????——学习反思——??
?《慈母情深》讲述的是贫穷辛劳的母亲不顾同事的劝阻,毫不犹豫地给钱让“我”买书的事,表现了母亲的慈祥、善良,以及“我”对母亲的敬爱。聆听了马老师执教的《慈母情深》一课,收获颇丰。马老师在教学中,常常问学生:这给你什么样的感受?让学生在阅读文本中,把自己代入那个特定的场景,体会作者所想,所想要表达的感情,这种共情作用,是学生内化感情的前提,也是被语言文字打动的基础。马老师让孩子在自读的基础上,写下自己的感受,不同的个体对相同的文本都有个性化的解读,教师正是尊重并积极引导学生的这种个性化解读,才让文字焕发了不同的生命。学生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内化、深入。
?马圣贤老师的《伯牙鼓琴》智慧、灵动。上课之前,老师给大家讲琴圣伯牙拜师学琴的故事,一下子就将孩子的心聚拢过来。老师以读代讲,层层深入,带领大家读中正音、读中断句、读中理解,在理解中感悟延伸,继而走进文本,深切体会主人公的志向。在诵读、体验、对话、联想中环环紧扣,层层深入,颇有梯度。这节课值得我们去细细品,深深悟。
?项玲老师的《父爱之舟》给我印象很深。课上通过两组词语的认读,进而总结出两个回忆中难忘的场景,设计巧妙,新颖独特。品读中补充合适的背景图文资料,带学生走进当时年代,加深对父爱的理解,体会作者的情感,消除了年代的隔阂。教师善于用牵线搭桥的方法引导学生做课堂任务,让孩子们从文字走进人物内心,感受到场景有温度,细节见真情。
?聆听了徐洁老师执教的《蟋蟀的住宅》一课,折服于她娴熟的教学技巧,独具一格的教学风格。导入时,徐教师利用猜字谜激趣导入,抓住了题眼“住宅”,在读写迁移中品“巢穴”“住宅”之间的不同含义及文字背后的不同情感。接着循着作者的思路,带着学生梳理课文,此环节设计得十分巧妙,既能利用多媒体让学生利用图片,结合文字更形象具体的抓住住宅的特点,也能在不断的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感受到这是伟大的工程。
?马老师执教的《父爱之舟》一课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马老师准确把握语文要素,教学目标明确。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体会作者描写的场景、细节蕴含的感情,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和看法”,马老师整节课都能紧紧围绕单元语文要素,紧扣“场景有温暖,细节见真情”这点展开,情真意切,言简意赅。
?《搭船的鸟》作为习作单元的第一课,以仔细观察为主线,用心思考为参照,着力培养学生观察意识和习作能力。授课老师营造自主学习氛围,注重习作指导。“亲近儿童,尊重儿童,努力营造适合儿童生长的语文课堂”是这位老师课堂呈现特点。从情景导入,将学生带入课堂,精心选择读写结合点,利用翠鸟捕鱼的视频,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表达热情,让学生经历、理解、感悟课文内容的过程,体会翠鸟的美丽,感受作者观察的细致。
?《少年中国说》(节选),这篇课文气势磅礴,层次明晰,角度精美,浑然天成。郭炆娟老师这节课上得非常出彩!她对教材做了深度、独特、富有个性的解读,设定了精准的教学目标,教学设计独具匠心,亮点多多,特别是课堂上精彩不断的现场生成、恰当好处的点评更是让我们听课者佩服不已。整节课牢牢抓住了学生的心,学生也是紧紧跟随文本入心入境地感受到中国少年的责任担当和豪情壮志。
活动虽然已经圆满结束,但我们教研的脚步不会就此结束。“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会将学习所得融入自己的教学中去,在教学和教研之路上走得更远,飞得更高……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