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瓜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神奇宁国有位核雕家,快来看他的作品
TUhjnbcbe - 2022/10/17 10:42:00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说起核雕,首先让人想起的,是那篇著名的《核舟记》。在一枚不过盈寸的小小山核桃上,展现核雕技艺,难度可想而知。

在宁国,也有一位奇人师傅,擅竹木牙雕,尤以工笔手法核雕、竹雕见长。近日,记者来到他家,去感受了一番他的微雕人生。

刘明水,年生于宁国市汪溪街道姚高村。自幼喜爱绘画,直至痴迷雕刻艺术,至今已十年有余。擅竹木牙雕,尤以工笔手法核雕、竹雕见长,因物造型,构思巧妙,线条流畅,代表作有《钟馗戏*》、《陆羽观瀑布》、《喜上梅梢》等等。见过他作品的人都说有简笔国画写意和工笔绘画写实的风格,憨厚中透着灵气,简朴里充溢大气。

▲刘明水作品。

简陋的工作台,一盏台灯,冷白的灯光映着刘明水的脸,他灵活地操着一把平口刻刀,几毫米的刃口在片竹之上细致地磨着,时削时破。由半片竹筒打磨出了竹木朴素的本色,于竹结处,他将残留的竹枝雕琢成枯树根上一翠鸟,鸟儿身姿玲珑,翘首以望,细长的喙似清脆而鸣。

▲刘明水正在雕刻。

那半片竹筒内里,沧桑的枯树根处,像有清亮的溪水流出,两三尾鱼儿正顺游破水而上,活泼的尾巴打破了宁静的溪涧。水流的形状疏朗多姿,几尾鱼儿生动可爱。

▲刘明水作品。

竹的淳厚质朴,经他之手,又添了几分灵动婉约,不仅让人体会到器物之美,个中禅意亦耐人寻味。

坚持十余年,只为传承老手艺

“父亲是个老木工,常揽些雕花刻棱的活,我打小耳濡目染。”小学五年级,刘明水学着在一枚麻将牌的侧面刻了株迎客松,那枚麻将牌早不知湮没在了哪个角落,却自此开启了他的雕刻痴梦。

▲刘明水对着图画雕刻。

想学雕刻必须有绘画功底,他开始自学绘画。每晚坚持画画,抱着一堆书学习构图、练习线条,也什么都画,从山水花鸟,到人物侍女。

年他跟一个安庆姑娘成了家,始成家他却断然离家,前往东阳学艺,时年28岁。“想雕出名堂来,需要系统学习这门艺术。”专业的雕刻刀不会用,自学起来是极慢的。学艺一个月后,他又带上爱人一起学,今后好有个打胚、修光的帮手。“做学徒每月仅有几百元工资,那两年最苦了。”他爱人说得有些激动了,红了眼眶。在看似山穷水尽的时候,一位老顾客看中了他手艺,也看出了他心思,鼓励他回乡制作雕刻,并提供给他一些材料,告诉他想做什么就做什么。

▲刘明水和爱人。

雕刻和人生一样,需要静心慢功夫打磨

“核雕这门技艺是慢功夫,用的是时间雕琢打磨。很枯燥,也很费心,这是旁人体会不到的。”少则如一条细小的茶则,需要一两天时间;多则像一串橄榄核手串,需要半个月甚至更久的时间。这些年他边刀耕笔种,边静心研习中国画,丰富文化底蕴,把器物之美上升为意境之美。

▲手串。

雕刻有时没了灵感,他便会停下手来和妻子一起四处走走转转。“可我不能走太远,玩着玩着有了灵感要立刻雕刻下来,无论走哪心里想的还是雕刻。”《喜上梅梢》就是他的灵感之作,4厘米左右的桃核上,满盈的梅花和两只登在枝头喜鹊,小巧而玲珑有致,栩栩如生。

▲《喜上眉梢》。

“我把想做的事做了,并坚持下来了,这也算是一种幸运、一种成功吧。”淡泊里一个手工艺人多了分豪气,这份难得的温厚之心,让人充满了期待。

部分图片来源于宁国论坛

编辑:暖暖

晨刊君特选(戳下方标题)

选车牌、交罚款,宣城人上这个交通平台,在家能办23项业务

“54岁”的毕业证在宣城找到了主人

有没有被惊叹道,给他的技术和沉淀点个ZAN呗~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神奇宁国有位核雕家,快来看他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