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画技法的继承与发展是个很宽泛的话题,就继承而言有些人画家穷其一生也只能专精一门或一种风格,历代名画中值得学习的地方太多了,一旦沉迷其中只会嫌时光易逝。在传统画家这个群体中对技法的专注度超越了现代人,古代作品是线条的艺术,一根根千变万化的线,就需要一辈子探索。若想要留名画史,光凭继承是不够的,还要形成自己的风格,比如一提到唐代仕女,世人马上想起周昉、张萱;一提到宋代花鸟,世人立刻想到赵佶、崔白;一提到元人山水,世人马上能够说出元四家,这就是个人风格的魅力。
沈周会友图在明代中期,久居苏州的沈周在继承与发展方面做得很成功,堪称承前启后的一代大师。沈周性格中最大的特点就是不着急,他的作品中也从不流露燥气,就像溪水淌过山谷,默默滋润大美天地。溪水看似轻柔无力,天长日久可以在山中形成属于自己的路径,沈周就是这样靠勤奋努力点滴积累,终于在同时代画家中脱颖而出。《会友图》是沈周中后期作品,构图略显平淡,描绘了秋高气爽之际,文人山中访友时的美景。画中近景处有三棵古树,将画面重点从访友过渡到讴歌秀美山河上来。
沈周会友图局部《会友图》如果只画三两位好友促膝而谈未免就少了一些趣味,沈周运用一系列的艺术创作手法丰富了好友相会的细节。首先,沈周将会友的时间安排在了秋季,秋天是个美丽而又伤感的季节,天气逐渐转凉,内心就容易产生孤苦的情绪。在这个时间段可以与好友相会,那秋天就变得晴空碧水充满了暖意。秋景山水也可以不再悲伤,这是沈周的第一个处理手段。其次,沈周把会友的地点安排在了山脚江畔,小桥流水草亭充满文人意向的景致,从侧面描绘出文人聚会诗文交流的畅爽,让欣赏者自行可以脑补出交流的细节。
沈周会友图局部沈周擅于学习元代画家的技法,远处郁郁葱葱的高山,和缓低矮的丘陵都在学习元人的笔意。远山在视觉上应该是比较模糊,沈周画得如此细腻清晰并非是他画错了或者他不懂远近关系。一幅画要有重点,也要有各种对比关系,还要有可以显示技法的地方。在近景处的空间布局比较紧凑,就要在中景处舒缓一下,那么只能在远景处完成技法的展示与重点描绘了。这是传统山水中常见的创作模式,优点是符合大众的欣赏习惯,缺点会让作品的空间感有忽远忽近的错觉,好在沈周通过色彩的变化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沈周会友图局部色墨并重是《会友图》的另一个特点,沈周在创作中运用了赭石、藤*、朱红、靛蓝等颜色,描绘出秋天的绚美也避免了出现过分明艳的感觉,这些色彩与墨色相互交融,共同构建出徜徉山水之间的快活。
山水画国画明代沈周山水画图新中式山水对联挂画客厅中堂酒店茶馆别墅大尺寸装饰淘宝¥.6¥购买拓展阅读
不必登高就能一览众山小,清初石涛绘《重阳登高图》
工写兼备,既有文人雅逸也有满纸烟霞,华喦绘《隔水吟窗》
在高雅与唯美之间他选择了视觉上的美感,清初邹喆绘《秋山图》
人生蹉跎无知己,就像画中怪鸟相对无言,朱耷绘《荷花翠鸟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