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瓜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唐代时,女性面妆独具特色,当时的面饰由哪
TUhjnbcbe - 2023/1/15 20:22:00
中年白癜风怎么治疗好 http://m.39.net/pf/a_4573559.html

花钿与面靥

花钿在先秦时就已经出现,到了唐代则尤为兴盛。由于制作花钿的材料和颜色都十分丰富,花钿的妆饰效果也就非常多样。最简单的花钿仅以一个小圆点妆饰眉心,而梅花形状的花钿也十分常见。五代牛峤《红蔷薇》的诗中有:“若缀寿阳公主额,六宫争肯学梅妆。”寿阳公主是否发明了梅花妆我们不得而知,但从诗句中可以看出,妆饰的流行速度非常快,好看的妆容更是如此。除了花朵形状,还有不少样式更为复杂的花钿,例如牛角形、三叶形、桃形、铜钱形、扇形等形状,甚至有用各种翠鸟的羽毛以及染色的蜻蜓翅膀制成的花钿。

花钿的颜色也有很多种,这和花钿的制作材料有很大关系,金箔为金色、鱼鳃骨为白色,翠鸟羽毛则为青绿色,所以被称为“翠钿”,因其清新别致,所以在唐代十分受女性追捧。“翠钿金缕镇眉心”、“翠钿檀注助容光”等诗句中都展现了女性妆饰翠钿的形象,诗句也印证了花钿的妆饰位置,搭配檀色的唇脂增添了女性的光彩。而用云母、金箔所制作的金钿也在唐诗中出现,韦庄的《清平乐·何处游女》中有:“妆成不整金钿”,陆畅的《元安公主出降杂咏催妆二首》中则出现了:“少妆银粉饰金钿”。在这首催妆诗中我们能看出女子在出嫁时妆饰金钿,可见金钿在女性的妆饰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总体来看,唐代女性的花钿颜色主要有红、*、青、绿等几种。在脸上妆饰花钿,除了具有增添美感、增加妆容的精致程度的作用外,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遮盖瑕疵,当时妒妇黥面的现象很多,不少女性都需要在面部黏贴花钿来掩盖伤痕。

黏贴花钿使用的呵胶,由鱼鳔制成,在使用时对其呵气,再沾一定量的唾液,就能将花钿贴在眉心,在诗歌中也不乏呵胶的身影,“娇别翠钿粘去袂”、“舌头轻点贴金钿”都是对其形象的描写。

面靥也是唐代女性喜爱的面饰中的一种,这是一种“妇女施于面颊两侧酒窝处的点状或者花状饰物。”“靥”就是面颊上的酒窝。面靥的最初形态为“的”,在《释名·释首饰》中记载到:“以丹注面曰的”,也就是用红色的化妆品在脸颊两侧点的圆点。点“的”原本并不是一种妆饰,而是一种记号,当宫中妃嫔月事来临不能接受“御幸”时,在脸上点“的”,女官看见后就不会记名。这种标记后来传到了民间,逐渐演变成一种妆饰。

面靥的妆饰方法分为点染法和黏贴法。点染法就是使用胭脂等颜料在面颊上涂抹的方式。粘贴法就是将金箔、翠羽、彩色剪纸等材料用呵胶黏贴在面部的方法。由于其妆饰形式与花钿的妆饰方式有些许相似之处,有些人会将两者混淆,得出花钿与面靥为一种妆饰的结论。事实上,面靥和花钿的区别非常明显,花钿的妆饰位置在眉心与额头,而面靥的妆饰位置则在酒窝附近。

面靥的妆饰样式最简单的为豆子一般的两个圆点,这种样式的面靥在盛唐之前较为流行,元稹在《恨妆成》中写到:“当面施圆靥”。盛唐以后,面靥的妆饰样式更加丰富妆饰范围也逐渐扩大,金*小花一般的*星靥、状如钱币的钱靥、花朵一样的花靥都是这个时期非常流行的面靥样式。“银河欲转星靥靥”、“蕊香亦似浮金靥,花样还如镂玉钱。”“花合靥朱融”,这几句诗分别描写了以上几种面靥的特点,*星靥星星点点的特点,以“玉钱”形容钱靥生动而形象,花靥与胭脂相融合。到了晚唐时期,面靥的形式演变的更为复杂多样,除了以上几种样式,还增添了鸟兽形状的面靥。还有一种名为“鹤子草”的植物,将它风干后,贴在脸上当作面靥,形状如飞鹤。一部分女性已经不满足于仅妆饰一对面靥,她们将各种面靥贴在面部,形成非常有特色的妆容。

额*与斜红

额*,又叫作“鹅*”、“鸭*”或者“约*”,以*色颜料染画额头,使额头呈现*色的一种妆饰。额*起源于汉代,六朝时流行,并且一直延续到唐代。“寿阳公主嫁时妆,八字宫眉捧额*。”从李商隐的诗中就可以看出额*在唐代以前就受到了女性的欢迎,额*和八字眉组合成了公主出嫁时的妆容,。“半垂金粉知何似,静婉临溪照额*。”皮日休的这句诗既描写了额*的妆效,又提到了染画额*的材料。染画额*以*粉染画额头,使额头展现出闪耀的金色。关于染额的*粉,有学者认为其材料就是松树的花粉,但是事实上这种*粉应该是由麝香制成的。王建在《宫词一百首》中有提及:“收得山丹红蕊粉,镜前洗却麝香*。”由此印证了*粉的制作材料。但是也有学者认为不管是松树的花粉还是麝香都只是猜测,制作额*的材料到底是什么还不清楚。

额*的妆饰方法分为染画法和粘贴法,染画法又分为平涂法和半涂法,平涂法就是将额头完全涂*的方法,“额*侵腻发”就描绘了额*在这种染涂方法下的形象,额*已经涂到额上的头发里,可见整个额头都染画了额*。另外一种方法为半涂法,在额头局部涂上*粉,一般涂染上半部分或下半部分,然后用清水将边缘过渡,呈现出晕染的妆效,在吴融的诗中就有展现:“眉边全失翠,额畔半留*。”还有一种较为特别的染画方法,将*粉在额头上绘出花蕊形状的图案,“蕊*无限当山额”就提及了女性描画蕊*的样貌,蕊*的妆饰效果显得更加精致。额*除了使用染画的方法,还可以使用黏贴的方式进行妆饰,用*色的材料剪成各种形状,再使用呵胶将其黏在额头,这也就是在诗中出现的“花*”,这种妆饰形式与花钿妆有几分类似,但花钿的颜色要比花*丰富许多。

“斜红,以胭脂描绘而成,所施地位置在鬓眉之间,两边各一,形如弦月,亦有作卷却花纹者。”这种面饰始于南北朝,在唐五代时期非常受欢迎。斜红妆又被称为“晓霞妆”,《妆楼记》中有提到,在三国时,魏文帝的宠姬薛夜来不慎将头撞在了水晶屏风上,撞伤了太阳穴并留下了疤痕,虽然是疤痕,却透出了不一样得美,魏文帝也更加宠爱薛夜来,宫中的女性竞相效仿,斜红也就作为一种面部妆饰并流传至唐。

斜红的样式大多分为三种,第一种形状类似于弯月;第二种则为卷曲状;第三种形似伤痕,部分女性为了增加其真实感会在斜红的外层将其晕染开来,给人触目惊心的感觉。从妆饰效果来看,斜红是一种很特别的面饰,它不太能让人觉得赏心悦目,这与其他妆饰增加女性魅力的作用不同,斜红很难说是具有美感的妆饰。也是由于斜红怪异的特点,所以并未流传至之后的朝代。在唐代诗歌中,也同样出现了斜红的身影,例如“莫画长眉画短眉,斜红伤竖莫伤垂。”就刻画出了犹如伤痕一般的斜红,在白居易的《时世妆》中有:“斜红不晕赭面状”,这里将带有斜红的时世妆进行了生动的描写。

由此可见,斜红这种妆饰同其他特定的妆饰形式相结合就构成了具有时代色彩的时世妆。相较于其他种类的妆饰,斜红的使用比较具有局限性。

1
查看完整版本: 唐代时,女性面妆独具特色,当时的面饰由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