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8日,雪霁兰香——诗人、散文家杨清茨书画艺术研讨会暨书画展在北京举行。
杨清茨创作的作品。
雪霁兰香文坛清
——诗人、作家杨清茨书画艺术展评活动侧记
年京城的首场雪后,“雪霁兰香”诗人、作家杨清茨书画艺术研讨会暨书画展在北京的文坛悄然举行。来自全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教育部、中国文联、中国作协、《光明日报》、《解放*报》、央视等主管部门和文化传媒机构的领导、专家、文艺评论家、记者,共同来到湖南大厦,为成长于湘楚大地的诗人、作家杨清茨展开书画艺术研讨。
杨清茨生于南京秦淮河畔,后随父母迁居湖南,在湘楚洞庭湖畔长大成人。多才多艺的父亲使年幼的杨清茨耳濡目染,种下了文艺的种子,养成了对琴诗书画的爱好。她曾在“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一个诗人的书画艺术回归历程及创作心得一文中回忆:
单论书画,父亲是我的启蒙恩师。
印象最深的是拿着父亲给我的毛笔蹲在水泥地上写大字,他一行,我便有样学样来一行。写得那叫一个酣畅淋漓。写高兴了,就倒在父亲怀里笑,放肆得跟细小的铃铛在风中吹荡似的。偶尔也在纸上写,墨汁把衣服弄得花一块白一块。姆妈定是不高兴的,洗衣服时得数落我半天。
15岁随父调职去了湘地洞庭湖畔,相比金陵沪上的生活,便散了许多。节假日时,父亲会带上我去洞庭湖畔釆风、写生。七岁那年他做了一桢长长厚厚的画本给我,我便在上面肆意涂鸦。青少年时代最爱画美人儿,尤其是古装美人,还有花鸟鱼虫。画了一堆。同学朋友看了喜欢,讪讪地讨要,便从画本里一张张扯下来。到后面,画本便越扯越薄了。父亲也不恼,又做一本,拿线装订成册。我们一起画过《西游记》、乡下堆柴禾的老人与小孩,乌鸡啼山、荷香小鱼等。他擅长格律,常带我与诗友相聚。记得我的第一首古诗是这样写的:花红柳绿春又春,一片桃红一片林。夕阳西下蛙声紧,牧童牵牛进柴门。春风见缝插针在枝蔓间穿梭,吻在人的面上,又吸进肺里,五内皆暖。父亲望着我,幸福缓缓勾起唇角,就那么笑着,瞳仁清亮宛如星月。他陪我看尽了少女时代最璀璨的烟火。为人清雅却风华灼灼的父亲,一直是我的偶像。他虽*务繁忙,却给我的少女时代送上了一场喜宴。我曾在《江南忆》诗里写下这样一句:“父亲拿着手绘的兰花灯,照亮远嫁的女儿。”对,那就是我的父亲亲手用娟纱给我手工制作,再绘上兰花的台灯.........
大学毕业后,她先后供职于*府部门和企业,做过首席翻译、国企中管,后来又做电视台主持人,用杨清茨自己的话说是“兜兜转转一大圈”,“皆是飞沙走石,混沌得如蛮荒初始之万物不清”,唯有“诗书画印于心中”。近十年的时光里,杨清茨主持过不少书画展,其中不乏名家之作,大写意、小写意、工笔、白描、重彩、焦墨、油画等风格迥异的作品常入眼帘,书画艺术的记忆大门由此洞开。在散文、诗词创作的笔耕中,她又重新拾起了以往的笔毫,写楷、篆、隶、行、草,抄经撰文画,小雀雄鸡、花鸟鱼虫、菩萨佛像,以诗带画,以诗侍书。不论成绩如何,心中自有一方安宁之地。用杨清茨自己的说法是,“这些笔下的作品,皆是我生活的一部分。创作让我的心灵清冽纯粹,灵秀平和。”
著名评论家、诗人甘周在评价杨清茨书画艺术创作风格中给予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评论。他认为,清茨的书画,真草篆隶皆有师法,花鸟鱼虫直追造化。尤其是杨清茨的花鸟鱼藻画,虽设色鲜艳却无媚俗之病,以形写形,以色貌色,诗情画意,明亮照人。清茨的画是与她的诗歌并行的,她观察自然的眼光兼具女性的妩媚多情与诗人的慷慨多气。四时风物景色不同,而诗人之心一以贯之,以诗心养诗眼,又以诗眼运画笔。因此,她画一丛花,实是画一座花园;画几尾鱼,实是画一片池塘。她的诗画背后是一个草木蔓发生意盎然的自然世界,一个她浅酌低唱的天人合一生生不息的慈悲境界。作为一个“懂书画的诗人”,或者说“有诗的根底”的书画家,清茨接续文人书画传统的正脉,找到了艺术创作的源头活水。在一个诗歌与绘画饱受时尚、媒体过度消费的时代,她不蔓不枝,不忧不惧,仿佛一眼清泉一股清风,在自己的艺术天地与生活世界里潜滋暗长,正如著名诗人李瑾看到的那样,她的作品“隐藏着一个贵族化的精神谱系和一个个体性的自我修持交织形成的意念场”,显示了作为一名艺术家径由古今对话实现天人对话的自信与自觉。
甘周结合中国传统文艺理论思想和杨清茨作品中的艺术实践探究了诗与画的相济关系。他认为,诗画相济的基础实在一个“志”字。在古人的思想世界里,志是人对天道天理的感应。清茨喜欢自在,得欢喜,这是她的诗中心志,也是她的画里心印。在清茨的画中,好鸟相鸣相伴,眉眼流转顾盼有情,佳卉相映相发,枝叶扶疏光彩照人,动物植物全都是活泼泼地、自由自在地活在画幅上,让人不由得放下尘虑而心花怒放。可以说,清茨的自在欢喜是古人的自在欢喜,是与花鸟动植同生并育的自在欢喜。说清茨诗中有画,因为诗里有生机万物;画中有诗,因为画中有万物生机。甘周还由书画论及杨清茨对身边亲人和日常生活中的慈爱之心。他介绍说,清茨在母亲卧病时四处求医问药,亲奉汤药,推拿按摩,念经积福,不曾稍歇,以致自己颈椎病加重,上了颈托,好久不能写字作画。甘周认为,杨清茨诗画中的生意,根源是她对花鸟对人生有真感情。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心堂从诗书化境的角度对杨清茨书画创作艺术进行了评论。他认为,杨清茨兴趣广泛,博学多闻,在诗、书、画及曲艺领域均皆有造诣,尤其是她的诗更有意境,其格律诗之功底亦不同凡响。品读其翰墨意趣,给人感觉如临“化境”。杨清茨的书画作品中的主基调始终围绕着一种诗的朦胧感,可谓功夫不在笔墨,乃是用诗用文法来作画,比如墨荷《世外仙》在丰富多态的水墨变化和构图中突出了荷的高贵姿态,而墨荷恰是文人喜好的一种画法,她除却胭脂重彩的世俗气,只在少许的颜色中烘托了花的美艳,恰是一位淡妆素裹的贵妇人唇边一抹红云,重点在突出如仙的诗境。说到诗的境界,要数《笑看红衣浅复深》最妙,其花鸟情趣全在墨气中,如幻如梦的画面中,小鸟儿欢唱着晨曲,仿佛要唤醒正在梦中人一般,着实地生动展示了诗人的手法创作的中国画。其功夫在画外。而《问鱼何处最花多》亦如此,她的妙处在于鱼儿点缀其间的动态感,其墨色在水的滋润下生发的翰墨味让人觉得心中平添了许多生命的乐曲感,最后叫人的目光聚焦在鱼儿身上,此情此景,恰似诗人兼书画家杨清茨艺术与生命融合的影儿。这正契合了诗人的意味,且看杨清茨的“光阴就地取材,混搭出精品”诗句,写意《雀鸣丹红》一画不正是如此吗?墨色交融的枝叶中推出偌大两朵牡丹花儿,两束仿佛精心装饰过的花蕊点缀其间,和注目远方的鸟儿呼应出一种光阴混搭之美,她恰似来于生活又超越于自然之美,在我们的生命中,你似乎很难混搭出这样一幅精美的画面来。因为画面的花气、墨气、鸟儿鸣叫的生气恰似一场交响乐的混搭。有谁愿意舍弃这样诗情画意般的生活呢?而写意画《真国色》又把牡丹的艳丽画的如此涵雅,她在画家笔下,少了许多世俗的味道,多了几分真国色的正气。而这要归功于画家对牡丹国色中那份“真”的理解,因为她真在除去了许多浮华,旨在向观者展示一种繁荣背后的真才实干的精神。
著名文艺评论家、解放*报文艺部主任刘笑伟在发言中结合亲身感受,对杨清茨书画艺术创作进行了评介。他说,第一次欣赏杨清茨的画,是一幅牡丹图。最直接的感受有两点:一是有功底,无论是笔墨功夫,还是造型与构图,都颇有法度。细品之,每个花瓣都层次分明,每一笔都有墨色,可见其扎实的书画功底。二是有气韵。杨清茨的画,清雅与古朴交织,传统与现代辉映,笔墨精到,有自我对牡丹的理解,有书卷之气与诗词之境。因此,这幅画作以《欣欣向荣》为题,在《解放*报》长征副刊发表。杨清茨的另一幅画作《问花何处鱼最多》,扑面而来的是一股清新典雅的气质。没有热闹的繁花,只有仿佛从梵音中氤氲出的清雅花枝;没有色泽鲜艳的鱼群,只有几尾灵秀的锦鲤。花枝绽放得那么自然与含蓄,有着中国古典诗词的意蕴和内敛。如庄生梦蝶,如妙玉烹雪,画卷上萦绕着梦,流淌着诗,清雅绝俗,别有韵味,对以陈淳、徐渭为代表的写意花鸟和于非闇、陈之佛等工笔花鸟均有自己独特的解读。所以,《解放*报》“长征副刊”再次刊发了她的作品,命名为《清秋》。
著名诗人、书法家丁小炜评论杨清茨的画中有律动。她的画是灵动的,带着声响的,画面中有触手可及的生活性与趣味感,是自然的流动,是灵*的飘舞。且看作品中嬉戏的双雀、飞掠的翠鸟、欢快的游鱼,以及丰收的瓜果、缠绕的紫藤、盛开的牡丹,既展示她观察生活、拥抱生活、品味生活的艺术追求,又展现出她将万物化为心象寄托情思的高雅志趣,既浓烈奔放又清新空灵,既清爽分明又收放自如。
动与静构成一种力透纸背的哲思。她画作中表达的节奏与律动,找不到年华失意后的不安,寻不见绮梦破碎后的躁动,而是明快而轻松的。如果说这是画笔下的谈风弄月,那她所展现的也少有波谲云诡的命运,而是内心的温暖和头顶的光亮,是永存的浪漫和理想,毕现着一颗不肯老去的童心,使观者既在浓郁的艺术气息中感受生命的飞扬,又在丰富的画图中领悟万物的和谐,传达出强烈的积极意义和绵延的艺术魅力。
在研讨会上,专家学者一致认为,杨清茨在书画艺术上的造诣不在笔墨技巧,而是源于其丰厚的生活积累和对生活的细心体会。刘笑伟主任认为,杨清茨不但善书画、诗与散文,还曾是一位优秀的主持人,主持过电视节目与多场高规格的文化艺术活动。这也印证了在她作品中透射出的气质和韵味是其来有自的。杨清茨继承了中国文人书画的传统,把她的阅历与修养融入她的书画作品之中。
文艺评论家、《国家诗人地理》主编、《世界诗人》文学顾问阳君先生评论说,杨清茨的气象就是一丛盛放的金玉之光在耀四方而居中,对万物感受和会心见解的能力超强卓越;有仙灵之气,才畯满前,好似冯夷鸣鼓女娲清歌般的气韵扶身;她的诗、书、画中的古典艺术和现代美学结心后具有的才情并播撒着美好的名声,这就形成了属于她的清茨女史特质和艺术高贵气场。阳君先生认为,清茨的东方之美,是她的貌相和艺术相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清茨出生于南京一个书香门第大家族,自秦淮河畔夫子庙始,五岁随父母迁居到十里洋场大上海,14岁随父亲工作调动移居到地灵人杰的湖南,从年又到了万众瞩目的首都至今。她所经历和持重的地域文化和家庭熏陶,正是塑造了她的人格素养和艺术魅力。清茨代表画作《问鱼何处最花多》《世外仙》等,用“大写意”的手法,其强调从无极到有极之境,以形化有感,气化自然为美,小处泼墨大处惜墨,“物趣”过度为“天趣”,充分地展现自我灵性和内力,将诗、书、性情融于绘画,加强画面立体及通透之感。作者完整的运用小写意到大写意的花鸟鱼虫作品的审美核心,是对于“形象”与“意境”两者辩证关系的整体把握,对它的把握程度深处体现出艺术家对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认识程度,从而决定了这幅作品所能达到的高度,从而活脱脱的让人们感受到艺术美好的能量会渗透人心。
阳君先生以“融合之美”概括了他对青茨艺术创作风格的理解。他说,清茨欲将诗书画、天地人、儒释道融合在一体。阅读清茨,需要有一定思想性与高瞻性的全方位思考,至少要有深度思考的敬畏心。清茨常说:“每个人心中都有一颗可以照亮山河的明珠,这颗明珠,便是爱与慈悲。你的心充满爱,周围的一切也显得有爱。你满怀慈悲,也就会为身边乃至世间所有的人带来无限善意与光明。
阳君先生最后引用了作家出版社总编辑张亚丽等名家对杨清茨的评价作为他发言的总结,他说,“杨清茨就像从一幅古画里面走出来的女子,清雅秀丽温润,读了她的作品又觉得诗如其人。”
各位名家对作者的点评和热议,其实就是要从多层面多棱角多维度来刻画出“清茨女史”的艺术境界和灵*塑造。更好的艺术一定要有哲学的严密与逻辑,而更好的哲学中要有现实画面和精准书写。而我们一旦用探索者的心和哲学触角深入到清茨的艺术生命中,就无法抗拒她的“自身效应”和卓然独立,在她生性清雅的心灵丰美中留恋。
冬雪兆祥瑞,雪霁发兰香。在疫情依然伴随我们的冬日里,杨清茨用她的诗书画带给我们渐渐的春之声,正如兰香的悠远、绵长……(文/志方)
诗人、散文家杨清茨。
人物简介:
杨清茨,现任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书画院副院长、紫砂艺术研究院院长及非洲多国文化旅游发展顾问及文化旅游发展委员会主席。她自幼喜爱琴诗书画等传统文化,是一位具有书画造诣的作家和诗人。多年来,杨清茨深入生活,向群众学习,捕捉时代脉动,创作出了大量的诗歌、散文和音乐诗剧及书画作品,成为饶有成就的中青年文艺家代表。在今年的疫情期间,杨清茨先后创作了大量诗歌,为抗疫英雄鼓劲,为华夏儿女祈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