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白细尾鹩莺属于脊索动物门(Chordata)、脊椎动物亚门(Vertebrata)、鸟纲(Aves)、今鸟亚纲(Neornithes)、雀形目(Passeriformes)、鸣禽亚目(Passeri)、细尾鹩莺科(Maluridae)、3个的一种动物,命名人为Dumont,命名时间在年。
据测量,蓝白细尾鹩莺长度为11至13.5厘米,是细尾鹩莺属中两个体型最小的物种之一。雄性体重通常在7.2克至10.9克之间,而雌性体重通常在6.8克至11克之间。雄性的喙平均8.5毫米,雌性平均8.4毫米。喙相对较长、窄和尖,根基部较宽;在形状上,它们和那些以探测或在附近捕捉昆虫来取食的其他鸟类相似,喙的宽度比深度更长。而且此物种的喙比其他细尾鹩莺的喙更细更尖。
完全成熟的成年鸟只是两性异形的,雄性体型较大,色彩也与雌性不同。成年雌性为沙褐色,尾部浅蓝,喙为带粉红的暗*色。拥有婚羽的雄性喙为黑色,翅膀与肩为白色,全身为钴蓝色或黑色。这些对比鲜明的白色羽毛在飞行和繁殖期的表演中尤其显眼。有着蚀羽的雄性类似于雌性,但可以依靠其较黑的喙区分。两性都拥有细长、独特的尾羽,由它们身上一个向上的突出部分托举着。尾部大约为6.25厘米长,尾部羽毛上有一条白色条纹,隐藏在身体的羽毛中。
雏鸟、刚会飞的小鸟和少年鸟只的羽毛为褐色,喙为粉褐色,尾羽比成年短。年轻雄性在晚夏或秋天结束前长出蓝色的尾羽和较黑的喙,这时雌性长出浅蓝色的尾羽。在下一个春天,所有雄性都会有强盛的繁殖力,并有成熟的泄殖腔突起,以储存精细胞。与此相反,在繁殖期,繁殖力强的雌性会生长出一个水肿的抱卵点,是腹部上一个裸露的部分进入第二年或第三年的雄性可能会在繁殖期长出有斑点的蓝白色羽毛。在它们进入第四年之前,雄性已经得到了婚羽,此时肩羽、次级翼覆羽和次级飞羽为白色而身体其他部分为明亮的钴蓝色。
它十分适应干燥环境,蓝白细尾鹩莺指名亚种遍及澳大利亚大陆南纬19至32度之间的干旱和半干旱环境。蓝白细尾鹩莺常常栖息于石南荒原树木较少的灌丛带中,这些地方生长的主要是滨藜和蓝澳藜属的小灌木,或是三齿稃草和禾木等草类;它们同样栖息于生长着竹节蓼的漫滩区域。蓝白细尾鹩莺指名亚种栖息于德克哈托格岛上相似的地方,而巴罗岛亚种也同样如此。蓝白细尾鹩莺在其栖息地北部被红背细尾鹩莺取代了。
蓝白细尾鹩莺移动方式通常为齐足跳,两足都同时离开地面和着陆。但在表演“啮齿动物式跑步”时也可能会跑动。身体的平衡是由比例较大的尾羽保持的,尾巴通常挺直,很少有静止的时候。短而丰满的翅膀为最初优秀的升空提供了条件,虽然对较长的路途用处不大,但对短距离飞行十分有用。成年鸟与他们的后代可能会被食肉哺乳动物、当地的肉食性鸟类以及爬行动物捕食,如赤狐、流浪猫;黑背钟鹊、钟鹊、笑翠鸟、噪钟鹊、乌鸦和渡鸦、鵙鸫;还有巨蜥等。
蓝白细尾鹩莺生活在复杂的社会群体中。家族由2至4只鸟构成,通常有一只棕色的,有时是蓝色的雄性和一只繁殖期的雌性。辅助者是前几年抚养的鸟,在羽毛长出后它们会留在家庭中帮着抚养小鸟;它们可能是保留着棕色羽毛的雄性或是雌性。一个群体的鸟巢中的鸟并排在稠密的表面上互相用喙理羽毛。几个小群体生活在一片领地内,组成一个家族,由一只有着婚羽的蓝色雄性负责管理。在蓝色雄性在其家族内对其他棕色和部分蓝色的雄性统治时,他只和一只雌性一同巢居,也只抚养这只雌性的后代。他是否会成为它领土内其它鸟巢的后代的父亲尚不清楚。
每个家族有一篇指定的土地区域,所有成员都在此搜寻粮食与防御。通常领土面积为4至6公顷,大小与区域内的雨水和资源的丰富程度有关;资源和昆虫丰富的地区会出现较小的领土。此外,觅食领域在冬季更大,那时这些鸟花大量的时间于整个家族一起觅食。蓝白细尾鹩莺会比其他细尾鹩莺占据更大的领土。
其分布于澳大利亚和新几内亚,其分布地占据了从黑德兰港附近到南部的珀斯的澳大利亚西海岸,向东延伸至昆士兰州的伊萨山,并沿着大分水岭西部通过昆士兰州中心和新南威尔士的中西部,进入了维多利亚州的西北角和艾尔半岛并穿过纳拉伯平原。
此物种成年鸟与他们的后代可能会被食肉哺乳动物、当地的肉食性鸟类以及爬行动物捕食。这些鸟的另一个威胁来自人类;许多鸟巢都在繁殖期被践踏,因为许多鸟巢被藏在靠近大地的地方,所以较难被行人发现。
年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评定为无危,但其指名亚种被澳大利亚*府评级为易危。
文中图片均为网络图片,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