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小时候,农村有许多手艺人,俗称“匠人”,他们用精巧的手艺,给与人们恰到好处的帮助。但现在很多手工艺都在慢慢衰落,甚至有些已经消失……
今天与大家一起感受一下真正的匠人精神。
1、团扇
湘妃竹苏绣双面八丝绣花扇
团扇,就是圆月形的扇子,又称宫扇、合欢扇等。
扇子有长圆、梅花、六角等形状;扇面有丝绸、绢等;工艺有苏绣、缂丝、金银镶嵌等;扇柄有木、竹、骨等。
缂丝捻金紫竹大扇
2、手工旗袍
旗袍是目前最能代表中国特色的传统女性服装。制作一件旗袍,需要测量36个数据。更会用上各种传统的刺绣手法,绣金、绣银、滚边,一道工序花上一两天都很常见。仅是缝制一件普通的旗袍,也需要花上一周的时间。
机器踩出来的衣服硬梆梆的,体现不出女性柔美的气质,人手才能缝出圆润的感觉。为数不多的高级手工定制旗袍,还可以将绣花做到领子上,设计独到,其技艺也可称得上是巧夺天工,令人叹服。
因此,手工的温度,在旗袍制作上显得尤为珍贵。
3、杭绣
传统的杭秀被称为宫廷绣,最为鼎盛时期,掌握这门技艺的人也总共不过人。杭绣这门手艺有一个规矩,传男不传女,从事这门手艺的都是男人,所以也称之为“男工绣”。
杭绣工艺很是繁琐,一幅作品要经过画稿、配线、描稿、盘金、盘银等数道工序。做工考究而繁琐,技法耗时又耗力,因此,很少有人愿意潜下心来学这门手艺。
杭绣工艺:画稿
杭绣工艺:配色
杭绣工艺:上绷
杭绣工艺:描稿
杭绣工艺:劈丝
杭绣工艺:彩绣
杭绣工艺:盘金
4、缂丝
“缂(kè)丝”是一种非常精美的丝织工艺,被称作“丝中圣品”,一度只是王宫贵族专享。最早的缂丝实物,可以追溯到汉魏时期,因为工艺繁复,主要用于装饰品。到清代时,多用于服饰,以龙袍为主。
缂丝的工具
绿色的孔雀毛丝线
缂丝先画好草图,这需要有设计和艺术史的根基
正在缂丝的作品
缂丝扇面
承空视之如雕镂之象
缂丝金地牡丹群蝶图
5、花丝镶嵌
这门手艺被称为“燕京八绝”之一,是一门宫廷艺术,所用的材料全是金银珠宝等贵重金属,工艺极其复杂。从设计,到备料(手工拉丝)、搓丝、编丝、掐丝、烧丝、填丝、镶嵌宝石往往要耗时数年。
明神宗皇帝朱翊钧的金丝翼善冠全部由金丝编制而成,最让人不可思议的是整个帽子没有发现一个接头处,其做工的精妙绝伦令人叹为观止,被誉为花丝镶嵌工艺的巅峰之作。
6、点翠
点翠最早见于汉魏时期,明清时期广为流行,于乾隆年间工艺达到顶峰,多见于宫廷权贵之家。到清末,许多富庶之家都会在女儿出嫁时为其置办一套点翠首饰作为嫁妆,以平添尊贵,因此,点翠饰品亦频繁见于私人收藏。
目前,点翠手艺已经基本失传。可见的点翠首饰基本都是老物件,多为京剧中旦角的头饰被用到,也是京剧中女主角的标配。不过点翠的材料取自翠鸟的羽毛制备过程有些残忍,现已逐渐被其他金属品替代。
7、瓷胎竹编
竹编,是中国传统手艺中最为古老的一种。但瓷胎竹编的竹子,细如发丝,工艺非常复杂,也曾是皇族专享。
随着市场的变化,这门工艺曾一度衰落得厉害。瓷胎竹编的非遗继承人,一直耐住寂寞,坚持钻研,可惜十年都没有找到传承人。
8、手工核雕
浙江舟山核雕是汉族微型雕刻工艺之一。在桃核、杏核、橄榄核等果核上雕刻,有辟邪之用,或作文人清玩。明朝人《核舟记》一文,生动活泼地描写了明代巧匠的核雕工艺。
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的陈祖章雕核舟
核桃雕刻时需将果核抵在一块木板上操作,最细的刀,直径还不到1毫米。一颗成品的微雕需要雕刻数万刀,一刀不对,就功亏一篑。
9、乌铜走银
“走”字是乌铜走银的精髓。白亮的银流动在乌黑的铜之上,似生命的流动。这个工艺最早出现在清代雍正年间的云南。民国时期,乌铜走银的墨盒特别受追捧,一个月的定量就有0-件。
乌铜走银的工艺比一般铜银工艺复杂得多,除了独门的冶炼乌铜配方和走银技术,更需要全面掌握雕刻造型、书法绘画和微雕等技术。
10、建水陶器
建水陶与宜兴陶、钦州陶、荣昌陶并称“中国四大名陶”。关于建水陶的精美,季羡林曾写过:“(锅)外表看上去像宜兴紫砂,上面雕刻着花卉书法,古香古色……简直可以成为案头清供,与商鼎周彝斗艳争辉。”
建水陶取材于建水的陶土,天然有红、白、*、青、褐五色,经过比配烧制,成品也有多种颜色。最有趣的是在无釉半成品上进行书画、雕刻,然后填入各色泥土,反复填压,使泥土与原胚上充分粘合后再烧制,最后就形成了各种花纹。
11、桃花坞年画
桃花坞年画因曾集中在苏州城内桃花坞一带生产而得名。它和河南朱仙镇、天津杨柳青、山东潍坊杨家埠、四川锦竹的木版年画,并称为“中国五大民间木版年画”。
年5月20日,桃花坞年画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2、传统制弓
在中国冷兵器史上,弓箭的制作是门极其复杂的手艺。北京曾有十七家手工作坊制作弓箭。但是到今天,只剩一家苦苦经营。
中国传统制弓极其考究,“干、角、筋、胶、丝、漆”六种,每一种制材的选备都很是讲究,牛角要60厘米的南方大水牛,竹胎要火塑,风干经过层层工序,胶的熬制更是纯人工配置,虽然繁琐但是粘合效果绝非化学胶可比。整套工序最快也要一年时间。
据现代传统弓匠所言,一个人一年最多也就同时做着那么三五张弓,不是做不多了,而是没法分心同时做好这么多张,所以古时弓匠都是一大家子的传承。
13、料器
料器距今已经有年历史,是专供内宫玩赏使用的琉璃器皿,当时被成为“宫料”“御琉璃”。当时的料器工坊皆隶属工部御厂,直到民国年间,这批手工艺人流落民间,普通人家才有机会接触到料器。
料器又称“火中雕塑”,整件作品塑形在高温中一气呵成,极大考验工匠的手法和熟练程度,而上色靠的是各种颜色的料相相互融合,尤其是晕色,颜色的过渡等工艺全靠艺人的眼上功夫。
动物摆件系列
▼
14、榫卯
中国的传统建筑之中极少用到胶粘钉连,绝大多数部件的契合,用到的都是榫卯结构,这种传统的木匠手艺,用到房屋的建设上,不仅极其坚固,环保自然,而且伸缩很是美观。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榫为阳,卯为阴,两者组合讲究的就是一种阴阳平衡,内敛而中庸。这种中国最传统的手艺在木匠人的小玩意中体现得最为充分。
楔钉榫
▼
云型插肩榫(牙条、牙头分造)
▼
圆方结合裹腿
▼
圆香几攒边打槽
▼
方形家具腿足与方托泥的结合
▼
三根直材交叉
▼
15、鲁班锁
“鲁班锁”也叫“瞎掰球”和“瞎掰方块”,是古人的智力玩具。一个严丝合缝的十字立方体,只有找到最核心的一根木条,整个立方体才能逐一拆解开。这需要木块内部的榫卯结构凹凸咬合,精准巧妙。
16、鲁班枕
鲁班枕,俗名“瞎掰”。据说是2年前,由木匠的祖师爷鲁班发明,一块独木硬板只是通过锯、凿、刨这样的手法,完成后用手掰开,掰成功了就是一个能够折叠收放的小板凳;要是掰不成,就瞎了,还得重做。这种工艺曾经失传,后经过翻阅古书才得以再次流传。
17、古琴
中国古代讲究礼乐教化,古琴面板为圆,象征着天空,底板为平,象征大地,13个琴徽象征一年有12个月和每四年出现一次闰月。岳山代表高山,琴弦代表流水,龙池凤沼则代表江和海。古琴上的每一个部分,都蕴含着中国古人天人合一的思想。
制琴过程中,对每一刀的力度都有极高的要求,一把古琴制备出来要两年的时间。而且只有轻微淡远、中正平和的斫琴师,才能制出来音色纯正、九德俱全的好琴。真正的造出好琴,至少要十年的时间磨性子。
18、惠山泥人
惠山泥人有两个品种,一类是“粗货”,也称“耍货”,是一种造型单纯,用笔粗放的商品,通常用模具印坯,手工绘彩,表现的多为喜庆吉祥题材,如大阿福、老寿星等,主要面向普通民众;另一类是“细货”,也叫手捏戏文,作品多取材于京剧、昆曲中的场景,是用纯手工精心捏着、绘彩而成的工艺品,因人物生动、造型精美而深受文人、票友的喜爱。
如今的惠山古镇,为了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需要进行了大规模的古镇修复。修复后的古镇,原住居民被清洗一空。原本有“泥人一条街”之称的惠山古镇,昔日的泥人作坊已经人去楼空。
19、锔瓷
中国有句古话叫“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但很少有人知道这句话出自锔活这个行当。
“锔盆、锔碗、锔大缸……”打着令子旗、敲着行令(拨浪鼓)有板有眼地再现了多年前锔匠走街串巷吆喝的情景。这一幕早已成为很多人的遥远记忆,现已无法寻觅了。
锔瓷第一步就是找碴,对缝
对破损的瓷器恢复原状
准备修补
第二步定位点记
根据瓷器的纹饰结构
以及样式张合位置和位点
确定锔钉数量和位置
第三步就是打孔
用金刚钻打孔
金刚钻是长约10公的铁钻杆
用金刚钻钻孔,打孔
也是对锔瓷人的一大考验
有些瓷器厚度就几毫米
打孔时都是毫厘之差
一是手要拿得稳对的准,最好不能打穿
二是孔要对称,不能有一点偏差
第四步锔钉
锔钉制作体现手艺人的水平
锔钉的韧性和制作锔钉的水平
也决定着锔补器皿的使用寿命
锔钉分为金钉、铜钉、花钉
锔钉的大小
得根据器物的条件来计算
这样,器物修复后不仅盛水不易漏
而且还给器物本身增添了几分韵味
第五步用鸡蛋清和瓷粉调和补漏
防止瓷器漏水
这样完整的锔瓷就完成了
20、剪纸
中国剪纸是一种用剪刀或刻刀在纸上剪刻花纹,用于装点生活或配合其他民俗活动的民间艺术。
在中国,剪纸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交融于各族人民的生活,是各种社民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传承的视觉形象和造型格式蕴涵了丰富的文化历史信息,表达了广大民众的社会责任、道德观念、实践经验、生活理想和审美情趣。
21、手工织布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现在人很少能听到老织布机发出“唧唧唧”的声音了。
手工织布的过程相当复杂,大体有弹絮、纺纱、缨线、经布、织布等几个环节,从一朵棉花到织成布料,要付出很多辛苦。而且织布要用几十样工具,不仅是体力活,还是繁琐的手工细活,没有耐心的人是织不出好布来的。
22、手工锡器
锡器是一种古老的手工艺品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年。锡的质地比较柔软,所以必须要与其它的金属元素制成合金,才能用来制作成锡器。
传统的锡器都是手工打制的,但随着工业时代的到来及铝和不锈钢制品的崛起,传统的锡器制作越来越被边缘化,到如今已渐成“绝唱”。如今,从前乡间小巷里时常看到的有人肩挑扁担,两头是风箱和小炉子,边走边喊“打锡壶喽!打锡壶喽!”的场景,已渐行渐远。
然而,传统的手工锡器制作,因为带有浓浓的人情味及久远的人文记忆,有着机器所不能代替的美。
23、竹编
传统竹编工艺有着悠久的历史,其富含着中国汉族劳动人民辛勤劳作的结晶。
竹编所用竹丝断面全为矩形,在厚薄粗细上都有严格要求,厚度仅为一两根头发丝厚,宽度也只有四五根发丝宽,根根竹丝都通过匀刀,达到厚薄均匀,粗细一致,观者无不赞叹其难。
年6月7日,竹编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4、油纸伞
“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戴望舒笔下的江南小镇,烟雨蒙蒙。有位佳人,手秉油纸伞,独自徘徊在被雨浸湿的青石板上,一步、两步,心有所思,轻柔曼妙的身影让人流连忘返。
手工油纸伞的制作需要经过一百多道工序,繁琐又漫长。而且油纸伞属于小众商品,小批量生产让油纸伞的生产成本始终居高不下。面对现代工业生产的廉价又结实的布制伞,油纸伞的市场和销量面临着严峻的滑铁卢。
如今,很少有年轻人愿意去继承这份传统手工艺,只有伞厂老一辈的师傅还在苦苦地坚守着……手工油纸伞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方面彰显着巨大的文化价值,同时也预示着这份传统手工艺正走向衰亡。
25、手工装裱
装裱是我国特有的一种保护和美化书画以及碑帖的技术。俗话说,三分画七分裱,可见装裱之重要。
随着文化和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书画装裱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我们根据画心的大小,张幅的不同以及悬挂或摆放的不同环境,将书画装裱成立轴、镜片、手卷、册页等多种品式。装裱的品式不同,装裱工序也各有差异,但基本的工艺技法仍有它的共性。一张皱褶不平的字画要装裱成一幅完整的作品,需要经过托、裱、装三个基本过程的十四道主要工序。
26、手工制香
香,在中国不仅用来祭拜祖先,还有提神解乏、去秽除暑等功效。
机械化进入制香工艺后,能提高约10倍的产品,但也还有手工制香人的存在,他们依旧守着这份传统手艺。
制香的步骤:
晒香粉
制香的香粉需要经过不停的晾晒才能成香。
上色
将香面按比例调好后,香粉能更好的上色。
晒香
上完香粉将香进行晾晒后就成了我们使用的香。
27、瓦盆匠在上个世纪,瓦盆曾是家家户户必备日用品,以其经济实用,种类多等优点,曾盛极一时。
但随着瓷质、铝制、不锈钢等生活用品的出现,以盆罐为主的盛储器形产品陆续退出市场。
瓦盆的制作工艺:
轮坯
工匠手握泥坯于台面,随轮转动,捏作器型。
拍坯
制作较大的水缸时,利用拍打进行塑造成型。
晾晒
将成型的坯体,放到地下室内凉至半干定型,再搬到室外晒干。
入窑
用手推车把晒干的坯体运到窑内码放。
28、蓑衣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许多人在孩提的时候,都曾见到过穿蓑衣、戴蓑笠的农夫在田间辛勤劳作的场景。随着时光的流转,如今,蓑衣人已逐渐模糊成了记忆。
挑料
准备蓑衣原料棕,蓑衣的原料是匹棕树棕皮。
绞棕绳
将棕皮用棕叶铁抓弄成棕绒,在捻成线后制成棕绳
编织棕衣
需用粗细不一的几种棕线和棕绳材料,蓑面和蓑底要靠细线一针一线缝合连缀而成。
如今,在市场的冲击和科技的发展下,不少民间手工艺面临淘汰和转型,希望这些传统民间手工艺能结合市场需求,加以创新,走出一片新天地。
责任编辑:戈多
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壹号收藏官方合作-60-
客服
烧蓝也称为“银蓝”、“银珐琅”,兴盛于清代。银蓝工艺主要应用在银饰件上,是金属制胎工艺与点蓝施色工艺相结合的一门艺术。
在我国北方地区,花丝、烧蓝相结合的工艺已被用在制作各类首饰和立体银摆件中。在银器上涂敷一层五光十色的釉彩的烧蓝工艺,为古老的首饰注入了新的活力。
当代从事烧蓝工艺的艺人们对传统的工艺制作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在一件银饰品上,他们将掐丝、点瓷白、画珐琅、点银蓝等技法融会贯通,并制作出一批别具特色的艺术品。
烧蓝不仅比景泰蓝更加色彩丰富,而且工艺上也有很大不同,烧蓝工艺首先是在银质胎面上通过磨压、勾与抬、镂空和焊接掐制银花丝等技术制成图案,而后在图案中点蓝、烧蓝,最后形成颜色艳丽的透明银蓝。
2最复杂的综合艺术——景泰蓝景泰蓝又称“铜胎掐丝珐琅”,是我国最为著名的传统工艺,因其在明朝景泰年间盛行,制作技艺比较成熟,使用的珐琅釉多以蓝色为主,故而得名“景泰蓝”。
景泰蓝的生产工艺是一门综合艺术,是美术、工艺、雕刻、镶嵌、冶金、玻璃熔炼等技术的结晶。
它的制作工艺精细复杂,需要经过设计、制胎、掐丝、点蓝、烧蓝、磨活、镀金等10余道工序才能完成。景泰蓝是我国最传统的出口工艺品之一。
旧时的景泰蓝艺术品是专供皇宫贵族享用,它是权力与地位的象征,在昔日的皇室圣地紫禁城、皇家园林颐和园里,我们还可以看到那时留下来的为数不多的景泰蓝艺术珍品。
现在景泰蓝艺术的发展经历了时代的变迁,有了巨大的发展,坚持着全手工制作的特点,而又融入现代时尚元素的设计,更为全世界人们所喜爱。
3历史最悠长的雕刻工艺——玉雕中国玉雕工艺有长达余年持续发展的悠久历史。它发源于中国本土,成熟、昌盛于封建社会,产生过无数能工巧匠,成就了无数盛载美誉的玉雕精品。
这些玉雕大作不仅为历代帝王、权贵和鉴赏家们使用玩赏,而且还被礼学家们诠释美化,成为具备*治、宗教、道德、文化、财富等内涵的特殊艺术品,这是中国工艺文化中仅有的一种现象。
玉雕工艺是一门相对复杂的手工技艺,每一件作品特有的美感、情趣、风格、价值,不仅通过玉雕艺术品的内容和形式展现出来,而且还通过玉石材料、工具的使用表现出来。
玉必有工,工必有意,意必吉祥。经过数千年的发展,玉雕技艺逐渐繁荣成熟,尤其是现代工业技术为雕琢所用之后,更是使玉雕技艺大革新,一日千里。
4最华丽的宫廷艺术——花丝镶嵌花丝工艺又称为细金工艺,最早始于商代,西汉后期金银制的小头饰开始盛行。在明清时期,花丝工艺被誉为燕京八绝之一。
花丝工艺用料珍奇、工艺繁复,一向是皇家御用之物,属于宫廷艺术,同时也是我国传统奢侈品的传统工艺之一,现已被文化部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花丝工艺又称为细(xǐ)工艺,累丝工艺,是将金、银、铜等抽成细丝,再通过推垒、掐丝、编织等工艺进行造型。
它可以被焊接在金银方片上,制成底托,将珍珠、水晶、白玉、翡翠等珠宝,以不同角度固定在金银首饰上;也可以独立造型,修饰出一个创意构图中的细节。
花丝工艺发展到今天,只有极少一部分花丝镶嵌技师,以个人或小作坊为单位,进行花丝镶嵌饰品的加工,前景不甚乐观,而中国著名的翡翠品牌“昭仪翠屋”正在实施的针对花丝镶嵌的拯救和保护行动,又让我们的一项传统工艺得以传承而发扬光大。
5最传统的金属雕刻艺术——錾刻錾(zàn)刻这门传统工艺的历史比花丝工艺更为悠久,始于春秋晚期,盛行于战国时期,在金银器上錾刻纹饰的制作手法以錾刻、镂雕为主。錾刻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为作品增加不少亮点。
不同的錾刻技法使古今金银器上的纹样种类丰富多彩,常见有牡丹、菊花、八仙、仙女、寿星、麒麟、龙凤、飞鸟、山水等中国传统的造型。
由于錾刻工艺的操作过程相对复杂并且技术难度较大,所以要求工艺师具备极高的综合素质,不但需要有绘画、雕塑的基础,同时还要掌握钳工、钣金、铸造、焊接等多种专业技术,对传统文化还要有一定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6最有“活力”的手工艺——点翠点翠作为古代首饰制作的一种工艺,历史之悠久,可以一直上溯至战国时期。点翠首先需要收集翠羽,也就是一种颜色艳丽的翠鸟的羽毛,然后才是承造翠活。
作为中国一项传统的金银首饰制作工艺,由于其制作工艺复杂,成品非常难以保存以及所用的翠鸟羽毛稀有罕见,再加上环保等时代需求导致这项传统工艺几乎失传。
现代所见的点翠工艺饰品绝大多数都是清代流传下来的精品,点翠工艺的发展在清代乾隆时期达到了顶峰。
点翠是我国传统的金属工艺和羽毛工艺的完美结合,先用金或镏金的金属做成不同图案的底座,再把翠鸟背部亮丽的土耳其蓝色羽毛仔细地镶嵌在座上,制成各种首饰器物。
据说,翠羽必须从活的翠鸟身上拔取,才可保证颜色之鲜艳华丽,翠羽根据部位和工艺的不同,可以呈现出蕉月、湖色、深藏青等不同色彩,点翠的羽毛以翠蓝色和雪青色为上品,加之鸟羽的自然纹理和幻彩光,整件作品富于变化,富丽堂皇又不失生动活泼。
由于保护鸟类及制作工艺的残忍而在清末民初由烧蓝工艺取代,年,中国最后的一家点翠工场终于关闭,原因是点翠翠羽鸟毛已经绝市。点翠工艺退出了历史舞台。
7最精细的金银刻缕工艺——金银错
金银错工艺最早始于商周时代的青铜器,主要用于青铜器上的装饰图案。其表现手法为在器物表面上绘出精美图案,以图案之形錾出槽沟,将纯金或纯银拉成细丝或压成薄片嵌入图案中,而后打磨平整,抛光磨亮
金银错工艺是铜文化与铁文化结合的产物,因为没有坚硬的铁器是没法在铜器上精细地刻镂,伴随着青铜器辉煌时代的逝去,金银错工艺也逐渐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但是,当这些昔日的金银错工艺品重见天日时,整个世界都为这一精美的艺术所倾倒。如今,金银错工艺经过当代工艺美术大师们的不断努力,最终将这失传千年的工艺全面恢复。
有诗词云“腹有诗书气自华”。华丽的气度来自于眼界和智慧。但在人心沉浮的年代,手与心的连接、触觉,往往才让我们在纷乱的思绪中获得沉静的感觉。而那些承载文化的、有历史有故事的物品,也让我们在金钱这个衡量价值标准中,感受到我们自己的独特和根脉。
这也是为什么手艺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备受